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开局之年,新冠肺炎疫情不断反复,变异病毒在全球蔓延,全球经济在坎坷中艰难复苏,中国经济面临多重考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判断形势,精心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国区域经济展示出强大韧性和活力,整体逆势向好,区域发展相对差距逐步缩小,但南北分化加剧;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区域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迈进;区域经济发展动力加快转换,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化,各地“双碳”目标任务不断落实。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和变异病毒蔓延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不确定性,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压力大。2022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众多机遇和挑战。展望2022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深入实施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布局不断优化;以现代化都市圈为核心,分级分类推动城市群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加快构建;乡村振兴将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发展;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将加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本书通过总报告、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与南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等模块,深入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总报告分析了2021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研判了2022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预测了2022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京津冀地区篇围绕京津冀区域绿色低碳发展、高技术产业、京津雄城市群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长三角地区篇对长三角碳排放、创新能力、普惠金融和文旅融合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珠三角与南部沿海地区篇对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极点”城市区域合作、“两个合作区”创新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中西部地区篇分析了成渝双城经济圈、河南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山西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等问题。东北地区篇对东北地区营商环境、交通可达性和吉林省工业碳排放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大事记部分对2021年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事件进行了归纳和梳理。
杨维凤: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在《新华文摘》等公开发表50余篇论文,主持和参与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优秀人才资助项目、首都智库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60余项,出版专著1部,参编著作11部。
王德利: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入选北京市第八批优秀青年人才、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出版专著4部,参编著作7部;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1篇,核心期刊20余篇;10余篇研究报告获得北京市委书记、市长等领导的肯定性批示;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课题40余项,主持及参与区域规划等40余项;独立获得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第十一届优秀调查研究成果优秀奖等省部级奖项。
赵弘: 研究员,博士,博士后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入选北京“高创计划”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军人才、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在我国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科技创新、现代化都市圈等研究领域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国内首次提出“总部经济”理论,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总部经济理论专著——《总部经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以及其他各类研究课题150余项,出版著作20余部,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10项。
游霭琼: 经济学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经济学会理事,广东省区域与产业创新研究会副会长,广东消费经济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对外经贸、人才发展理论与政策等研究。主持和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各类研究项目约百项,发表各类文章、论文60余篇。作为主要成员完成的多项成果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人才发展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