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青年发展报告(2022)》由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地区发展报告、典型案例报告和附录六个部分组成。总报告概要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青年工作的发展历程,总结了贵州青年发展取得的成效,在探讨贵州青年发展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贵州青年更好发展的对策建议。分报告围绕《贵州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9—2025年)》,从思想道德、教育、健康、婚恋、就业创业、公共文化事业、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社会保障等十大领域开展实证调研,以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口学、管理学、社会工作、犯罪学等多学科视角,深入分析贵州青年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成长成才的特点和规律,剖析贵州青年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并探索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贵州青年发展的趋势。专题报告围绕“深入推进青年友好型成长型省份建设”,聚焦各行各业青年人才在贵州的创新创业和奉献“四新四化”建设,对贵州青年发展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和理论总结。地区发展报告反映了贵州各市州青年发展的进展和成效,并提出今后发展的对策建议。典型案例报告主要列举贵州青年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青年发展示范创建的相关情况。附录部分为2012~2021年贵州青年工作大事记。
报告指出,新时代的贵州青年对党和国家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和发展信心,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年教育普及程度显著提升,青年教育质量实现稳步提高;青年体质水平全面提升,心理调适能力不断增强;全面实现婚恋自由,婚姻责任担当意识持续加强;青年就业形势平稳,创新创业意愿较强;公共文化氛围浓厚,青年题材文艺精品数量不断攀升;社会融入总体较好,社会参与行为合理有序;司法保护体制不断完善,青少年合法权益得以有效保护;合力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青少年法治观念明显增强;社会保障体系制度更加完善,社会保障状况日益向好。
总体来看,贵州青年正站在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的新起点,其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今后一个时期,贵州青年的发展应从思想理念、政策措施、人才队伍建设等层面着手,打造最佳的引才、聚才、用才环境,构建青年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新格局,促进贵州青年全面发展,在奋力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精彩篇章中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出彩。
罗以洪: 男,1968年生,土家族,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大数据政策法律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数字经济、大数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经济、民营经济、创新管理、青年发展、茶产业发展、生态文明、技术创新。贵州省政府津贴获得者,贵州省数字经济实验室执行主任,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专业委员会理事,贵州省大数据管理局专家库专家。主持国家级、省级课题多项,出版专著1部,负责并参与“贵州省‘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贵州省数字经济规划”“贵州省‘十三五’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等多项经济发展规划课题,承担的科研项目阶段性成果获得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执行主编《贵安新区发展报告》《贵州省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贵州省民营经济改革开放40年》等,在《管理科学学报》《技术经济》《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发表多篇文章。在《管理科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文章10余篇,出版专著3部,负责多项经济发展规划课题,主持1项国家课题、8项省部级课题,承担的科研成果多次获得省级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负责执行主编多部蓝皮书,主持的科研成果获贵州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陈讯: 男,1980年生,土家族,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大数据政策法律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社会学博士。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婚姻家庭)、政治社会学(大数据与政府治理)。兼任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华中乡土派成员、贵州大学MSW(社会工作硕士点)授课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民政部课题、省软科学课题、省领导圈示指示课题、省网信办课题9项,出版专著1部,撰写或参与撰写的研究报告获中央、省领导肯定性批示8项,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民俗研究》《中国青年研究》《妇女研究论丛》《农村经济》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黄勇: 土家族,贵州铜仁人。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研究员,经济学博士,贵州省省管专家,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省委办公厅“服务决策咨询”专家,省人大财经委咨询专家。先后挂职担任过乡长助理,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委常委、副区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曾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做访问学者,在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发展经济学。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其他各级各类项目50多项,参与各级各类课题60多项,独立、合作出版专著10多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吴大华: 男,1963年生,侗族,法学博士后,经济学博士后;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原党委书记、贵州省法治研究与评估中心主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大数据政策法律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云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特殊津贴资助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核心专家。主要研究方向:刑法学、民族法学(法律人类学)、犯罪学、马克思主义法学、循环经济。主要社会兼职: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民族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法律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贵州省法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以及贵州省人大常委会、贵州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室、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贵州省人民检察院咨询专家。 先后出版《知行合一:中国法治建设思考与实践》《乡村振兴与法治保障》等个人专著15部,合著《法治中国视野下的政法工作研究》《侗族习惯法研究》等38部,主编27部;发表法学论(译)文30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建设社会主义民族法治体系、维护民族大团结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民族法制思想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地方实践经验研究”等国家级科研课题6项,“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法律文化及其现代转型研究”等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
史麒麟: 男,1980年11月生,贵州安龙人,200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11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贵州省委员会书记,三级高级法官。贵州省政协立法协商专家。主要研究方向:宪法、行政法,社会治理、青年研究等。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农民工的职业病防治问题研究”、全国司法调研重大课题“关于深入推进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公信问题的调研”,主持贵州法院重点调研课题“关于大数据产业链运行过程中相关民事权利属性和权利保护的法律问题分析”等10余项;参编《裁判文书如何说理》等专著;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和谐社会与软法之治——以司法的能动参与为视角》等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