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关注中国税收政策,在回顾2020年税收政策的同时,对2021年及“十四五”时期的税收政策、税收收入、宏观税负进行展望,并分别对税收法定、个人所得税改革、税收征管数字化转型、“双支柱”国际税改、全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税收政策等重点问题进行探讨。
2020年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的特殊之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2020年税收政策以防控疫情和保住经济基本盘为目标,聚焦减税降费,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万亿元,有效对冲了疫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风险。同时,推进税收立法,完善税收政策和优化税收征管,积极推进中国的税收改革进程。2020年,中国财政风险相应升至历史高点,呈现以财政风险对冲公共风险的特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税收收入首现自1994年以来的负增长,小口径宏观税负也降至历史最低点,仅为15.2%,总体上呈现先快速下降后缓慢恢复的“对勾形”特征,结构上呈现地区间、税种间的分化特征。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税收政策应着眼于中长期、确定性和稳定预期等,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大确定性。基本逻辑上,税制改革应从物本逻辑转向人本逻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革核心上,应围绕新发展格局呈现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数字化、金融化、绿色化、老龄化和城镇化,提高税制适配性;改革重点上,应以完善现代税收制度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宏观税负方面,“十四五”时期,中国宏观税负宜稳不宜降,应以“稳定”和“优化”为主基调在税制优化中实现税负的结构性调整,构建以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为主体的“双主体”税制模式。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年份,2021年的税收政策将从“十三五”时期以“减税降费”为基本特征的“降成本”要求,逐步转向“十四五”时期“支持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并更加强调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平衡“当前”和“长远”的关系。
邢丽: 经济学博士,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财政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副秘书长、区域财政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主要从事财政、税收理论与政策研究、对财税体制改革、国际财经、绿色财政、数字经济等领域重大问题保持密切跟踪。先后主持和参与UNDP项目、亚洲开发银行项目、世界卫生组织项目及其他省部级课题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年度重大项目、国家高端智库重点研究课题70余项。出版《碳税的国际协调》和《低碳经济模式下的中国绿色税制构建》《碳定价:国际进展与中国方案》3部专著;参与《中国财政60年》《中国财政改革三十年》《中国财政60年回顾与思考》等重要著作的撰写工作。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财政研究》《税务研究》《国际税收》《中国金融》《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和参编《中国税收政策报告》《中国绿色财政报告2022: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等著作10余部。
刘尚希: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党委书记、院长,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监察委员会特约监察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马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第一、第二、第三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多个国家部委和省(区、市)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对收入分配、公共风险、财政风险、公共财政、宏观经济、公共治理等问题有创新性的探索研究,出版《公共风险论》《收入分配循环论》《财政风险及其防范的研究》《或有负债:隐匿的财政风险》等著作;发表《财政风险:一个分析框架》《论公共风险》《公共支出范围:分析与界定》《农民“就业状态”:中国改革发展成败的决定性力量》《公共化与社会化的逻辑》《在不确定性世界寻找确定性》《论中国特色的积极财政政策》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