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概念距其首次提出已有十余年历史,作为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的代表,物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是各国近些年产业政策支持和投入的重点。在技术层面,我国物联网技术研发水平与世界前列同步;在国际标准制定方面,我国已成为主要的发起国和主导国;在物联网基础设施方面,我国无线通信网络和宽带覆盖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持;在产业层面,我国物联网产业链已初步形成。经过几年的技术和市场培育,加之我国在物联网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可以预见物联网在我国和世界都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可以极大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运用市场化机制集聚社会资金可以极大地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资本市场作为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物联网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提供强大的助推力。物联网技术在城市交通监测和管理中的应用将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物联网技术和资本市场的结合将会产生一个全新的“农超对接”发展模式。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社会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伴随着物联网技术与产业的发展,相关技术也在蓬勃发展之中。本书从社会和测绘的发展阶段分析了卫星导航定位产业的态势,介绍了物联网核心技术之一微机电系统(MEMS)在物联网产业中的作用以及潜在的应用前景。物联网技术应用领域广泛,本书介绍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架构、功能和特点。通过发展国家汽车移动物联网技术构建大规模综合网络系统,实现有效的车辆与交通管理。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电梯上形成电梯物联网可以实时保障电梯安全运行。应用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是提高消费者放心程度应对当前食品安全复杂形势的一剂良方。物联网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将为传统的保护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最后,本书介绍了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状况。包括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美国的发展现状,日本、美国在抗震救灾方面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车联网动态及典型的车联网产品,智能电网在美国各州的应用项目,新加坡最具特色的智能交通系统等,也介绍了我国台湾地区物联网发展状况及其未来展望。
龚六堂: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经济增长理论、公共财政理论和动态宏观理论。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为研究生开设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动态优化、动态经济学方法、经济增长理论、国际金融等专业课程。出版的著作包括: 《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学中的优化方法》、《高级宏观经济学》、《动态经济学方法》。参加了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子项目“国际税收负担的比较”、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复杂科学虚拟研究中心” 等项目的研究。
黄桂田: 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同时,担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产业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学术委员,《经济科学》编委,《中国经济》主编,2004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北京市经济学总会副秘书长,北京市“新世纪百人理论工程”入选者等。研究方向为企业理论与企业改革、宏观经济分析、制度变迁理论与制度改革、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等。
何积丰: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软件学院院长,上海市高可信计算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科协副主席,长期从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形式方法、软件工程、CPS、物联网和高可信嵌入式软件
王笑京: 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总工
王思敬: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部主任
张全升: 北京大学交通能源经济与金融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
邬贺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兼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通信学会和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研究方向为光纤传输网、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数字通信和光通信领域研究开发。
刘伟: 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论经济学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 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副主 任。长期致力于政治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制 度经济学中的转轨经济理论、发展经济学中的产业结构 演变、转型经济中的产权问题领域的研究,并在国内外 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大量文章。先后独立主持教育部社 科重大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曾两次获孙冶方经 济学著作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 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等多项国家级学术成果奖。入选教 育部首批“跨世纪人才”,2006 年被教育部评为长江学 者特聘(北京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