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际传播发展新趋势与加快构建现代传播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伴随中国综合国力和传媒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传播”要旨逐渐从策略层面的对外传播上升至战略层面的国家能力,成为国家整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与效力建设,视野不应局限于传播中国形象,也需要给国际社会提供一个理解世界的中国视角。增强国际传播力的起点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终点是国际传播效力建设。
本书从传播能力和传播效力两个层面剖析了中国国际传播力建设问题。在界定国际传播能力概念的基础上,从符号建构和议题建构两个维度分析其内容建构;同时对渠道建构进行研究;并探讨国际传播效力的形成机制,分析国际传播效力形成的多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讨论了国际话语权的基本内涵、要素和提升路径。
文前辅文
作者简介
建构基于两个大局的国际传播知识范式与现代传播体系——现代传播体系创新研究丛书序
李智: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广播电视“十佳百优”理论人才,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获教育部第四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和全国新闻学会首届青年学者优秀学术成果奖。出版《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国际政治传播:控制与效果》《全球传播学引论》《中国国家形象——一种建构主义的解读》《国际传播》等学术著作18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多篇被《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或摘登。曾出版专者《时代景片前的浅笑人生: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研究》,主编论文集《科技与传播:策略及创新研究》;作为主要执笔人,参与中国首部纪录片蓝皮书《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的编撰工作。参与国家社会科学、教育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研项目数十项,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多次获得“星光奖”“飞天奖”。
陈卫星: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1986级硕士研究生,1988年被国家教委公派赴法国留学,1994年在法国阿尔卑斯大学获得信息传播学博士学位。1994~1996年任法国巴黎《欧中经贸》杂志主编。1997年回国任教于暨南大学新闻系,2000年到中国传媒大学任教。2005年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赴欧洲担任国际传播客座教授,2014年任法国洛林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委员会(国家二级学会)创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特聘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讲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播学历史与理论、媒介学等。发表《传播的观念》《以传播的名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普通媒介学教程》等专著、译著和文集多部,主编“新闻传播学·新视界译丛”“中国·传播·世界”等译丛。科研成果先后获得中国教育部第三届、第四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
任孟山: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曾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院长,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专栏作家,资深新闻评论员,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副秘书长,中央电视台栏目策划与顾问。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传播、政治传播和新闻评论。出版《国际传播与国家主权:传播全球化研究》等专著5部,以及《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媒介帝国主义》等译著。在《开放时代》《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中国图书评论》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曾在媒体工作10年,担任新闻评论员、资深编辑、评论部主编,在《新京报》、央视网等媒体平台开设专栏,发表新闻评论与专栏文章1500余篇。
黄典林: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研究员,获中国传媒大学和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双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播学基础理论、传播思想史、传媒文化研究、国际传播等。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中外文论文数十篇,发表《公民权的话语建构》《数字化崇拜》等专著、译著多部。担任《光明日报》文艺评论特约作者、河北人民广播电台特约评论员和专家智库成员、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媒介文化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评论文章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