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正好是“阿拉伯之春”十周年。本年度黄皮书的核心主题就是对“阿拉伯之春”进行系统的回顾与反思。“阿拉伯之春”是阿拉伯国家各种弊病长期累积的结果,也是中东国家探索复兴之路的新尝试。然而,“阿拉伯之春”十年来,阿拉伯世界非但未能走出逆境,反而陷入更加深重的灾难。从国内局势看,阿拉伯国家始终未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阿拉伯国家的极度迷茫与经济困境形成恶性循环。从地区格局看,阿拉伯国家地区影响力明显下降,非阿拉伯国家首次成为地缘博弈主角;地区主义矛盾从阿以矛盾转向伊朗问题;地区认同危机空前加剧;外部干涉门槛空前降低。尤其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冲击下,中东经济更加困难,并可能酝酿着新一轮的政治动荡。阿拉伯世界之所以深陷困境,除了外部干涉因素外,主要原因就是阿拉伯国家“看到了病症,开错了药方”。当初这些国家矛盾激化的主要症结是当权者出台了违背民众利益的政策,但“阿拉伯之春”后各国却误将集权政体当成问题症结,并将“民主转型”作为纾解困境的方法,最终因无效民主造成无效治理。未来,阿拉伯国家要想摆脱困境需要克服多重挑战。
《阿拉伯发展报告(2021)》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报告,主要探讨“阿拉伯之春”十年来阿拉伯国家的政治经济处境、地区博弈态势、美国中东政策等主要问题。第二部分是国别报告,主要对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沙特、叙利亚、伊拉克等国年度形势进行了评估。第三部分是专题报告,主要围绕低油价下的阿拉伯油气市场、巴以问题、伊朗在阿拉伯世界影响扩大态势、海湾地区的非伊朗系什叶派力量发展变化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第四部分是中东与世界,主要探讨美国、欧盟、俄罗斯在中东问题上的博弈态势。第五部分是中阿关系,主要介绍中东经济形势和中阿经贸新格局发展态势。第六部分是附录,主要介绍中东地区智库发展态势和阿拉伯国家大事记。
涂龙德: 北京语言大学中东学院教授,阿拉伯语译审。1991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同年进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阿拉伯语部工作,曾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东问题首席专家,2011年被确定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8年调入北京语言大学中东学院任教,2020年入选第五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长期从事与中东地区相关的新闻工作和学术研究,著有《伊斯兰激进组织》(合著),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若干篇。
田文林: 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兼任中东学会常务理事,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资深研究员、中国世界政治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北京语言大学中东学院客座教授、西北大学叙利亚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主要研究中东政治、民族宗教和国际战略问题,曾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现代国际关系》《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国际问题研究》《世界民族》《西亚非洲》《阿拉伯世界研究》《求是》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上百篇,著有《困顿与突围:变化世界中的中东政治》《走出依附性陷阱:第三世界的发展困境与道路选择》等专著,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社科课题,担任多家媒体特约评论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环球时报》《世界知识》《瞭望》等时政媒体上发表评论数百篇。
罗林: 罗林 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阿拉伯语语用学、阿拉伯现当代文学。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阿拉伯语分委会主任委员;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语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党委书记,北京语言大学中东学院院长;北京语言大学阿拉伯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国别区域学学科带头人;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带头人。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阿拉伯史学经典《历史大全》的汉译与研究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阿拉伯黄皮书:阿拉伯发展报告》主编,《国别和区域研究》(CSSCI和AMI核心集刊)主编。2006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2014年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2020年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任特聘教授;2021年入选“建党100周年”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2022年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中东学院教工党支部”(负责人);“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区域学导向的阿拉伯语专业虚拟教研室”(负责人);2022年入选“支持巴勒斯坦权利”学术外交国家奖;2023年获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北京语言大学区域国别研究协同创新教师团队”(负责人)。2023年,被北京市学联授予“情牵四海大先生”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