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文化发展报告(2021~2022)》全面记录了辽宁省委、省政府发展文化的思路与目标,由鲁迅美术学院、辽宁社会科学院等的有关专家学者研创,是辽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研究的重要智库型成果。全书由总报告、文化事业篇、文化产业篇和融合发展篇组成,着力展示辽宁文化发展的热点、难点和关键问题,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辽宁将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本报告展示了辽宁文化发展取得的成绩,也反映了辽宁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还提出了破解瓶颈问题的对策建议。更为重要的是指出了很多潜在的问题,论证了在实践中处理好批判与继承、现实与未来、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既弘扬主旋律又体现多样化的风格。
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发展,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好的精神产品。并采取了切实有力的措施,将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上升到新的高度。辽宁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辽宁省委、省政府及时出台切实有效、整体协同的扶持政策,积极应对文化交流因疫情遭受的冲击,推动文化交流的融合发展及市场化、法治化的并购重组,进一步发挥文化金融的扶持作用,刺激文化消费,采用新技术和新手段,加强内容创意和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交流高质量发展。辽宁文化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文化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但是,信息时代的网络平台为辽宁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开拓了空间。文化得到了全新发展,这既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创新点,也是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还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融合点。
王慎十: 鲁迅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曾在《光明日报》发表《传承鲁艺红色基因 绘就最美时代画卷》《延安鲁艺艺术教育教什么》等文章,先后在《中国社会保障》《东北大学学报》《辽宁日报》《艺术工作》《西北美术》《文化学刊》发表多篇文章。主编了《新中国高等美术教育70年——从延安走来(鲁美卷)》,担任《个人账户管理》(全国社会保险干部培训统一教材)副主编,合著了《宏观经济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专题研究》等学术著作。
张思宁: 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学者,心理医生,专栏作家,辽宁省第十届政协委员,辽宁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副理事长,辽宁省行为学会副秘书长,辽宁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沈阳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2006年获辽宁省省直机关“三八”红旗手称号,2007年获辽宁省“三八”红旗手称号,2007年茯辽宁省家庭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
牟岱: 辽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博导,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四个一批”人才,全国首批文化名家,辽宁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辽宁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主要从事东北亚国际政治问题、新型智库管理、科技创新、文化和哲学等研究。兼任辽宁省欧美同学会副会长,辽宁省重点学科带头人,辽宁省重点智库负责人和首席专家,辽宁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沈阳、本溪、营口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名誉院长,特聘教授。著作有《民生哲学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形而上至形而下的路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暗示认知学》(人民出版社,2018)等10余部,主编《辽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辽宁省品牌发展报告》《辽宁省文化事业发展研究报告》等图书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200余篇,其中40余篇研究报告获得中央和国家领导批示和采用,60余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采用。承担和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课题等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研究成果获得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