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上也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新发展阶段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深入探讨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之路,对于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以后,我国进入了城市群时代。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实际上,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城市群空间格局,但也面临着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生态环境失衡、城镇体系结构失序等系列问题。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5》(以下简称《报告》)以“大国治城之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方向,聚焦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共设计了总报告、空间优化篇、经济转型篇、生态保护篇、现代治理篇、社会文化篇、国际经验篇、大事记8个篇章,分专题深入分析了我国城市群发展沿革、治理现状、问题挑战、制度建设、实践工作等,并结合国外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研究提出了我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优化路径及对策建议。
《报告》认为,我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总体发展水平提升明显,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协调一体、绿色生态、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经济建设方面,城市群经济增速明显,经济增长活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方面,城市群科技研发投入与日俱增,高新技术企业快速集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一体化建设方面,城市群交通网络体系日趋完善,1~2小时通勤圈逐渐形成,交通往来愈加便利,城市群内产业形成梯度转移,数字经济助推一体化进程;生态建设方面,城市群资源利用水平和环境治理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绿色生产生活擦亮城市群发展底色;对外开放方面,要素型开放和制度型开放双轮驱动,推动城市群对外开放水平上升一个新台阶;共享发展方面,城市群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全面覆盖,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巨大成效。
《报告》指出,城市群建设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城市群经济差异分化、创新产出效率不高、产业同质化现象明显、城乡发展差距凸显、生态承载压力巨大、开放环境有待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待提高。纵观国内外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经验,主要体现为城市群要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城市群内大中小城市之间要有合理分工,要注重城市群内行政区划和公共治理方式完善,提高城市群内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强化城市群空间治理水平,促进城市群可持续能力的提升。
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报告》在分析研判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未来趋势的基础上,研究提出新发展阶段促进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即坚持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以优势互补塑造新格局,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空间一体激发新活力,显著提升城市群的资源要素配置能力;以绿色低碳开辟新路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高水平开放拓展新空间,进一步打造深度参与国际竞合的新优势;以共建共享营造高品质,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加快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张永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发展经济学、绿色发展、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
单菁菁: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秘书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国土空间开发与治理、城市与区域经济、海洋经济、城市与区域管理等研究。先后主持国内外研究课题70余项,出版专著4部,主编/副主编著作24部,参与15部学术著作及《城市学概论》《环境经济学》等研究生重点教材的撰写工作,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多次在“三报一刊”发表理论文章。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皮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奖、钱学森城市学奖等各类科研成果奖30项,被选送中组部“全国青年英才培训班”,提交的政策建议多次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批示。
张卓群: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海洋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城市与环境经济学、海洋经济学、数量经济与大数据科学。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ing Markets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专项子课题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项目4项,作为研究骨干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研究项目、地方政府委托课题等纵向、横向课题30余项,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奖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10次,作品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青年优秀论文奖三等奖3次。
王菡: 管理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经济、数字经济等。
董亚宁: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地理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经济学、新型城镇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武占云: 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土空间与生态安全研究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在《中国软科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课题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智库基础研究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中心项目以及国家部委和地方委托课题多项,参与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提交的政策建议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奖一、二、三等奖。
杨开忠: 男,汉族,出生于1962年1月,湖南常德人,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空间经济学与区域科学、城镇化和区域发展、生态文明研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未来城市实验室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兼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专家、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专家联谊会副理事长、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务理事等职。曾任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规划纲要起草小组成员、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秘书长、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等职。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应急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多项,发表或出版学术论著300余篇(部),曾获多项省部级及以上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