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复杂的外部环境,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承受了双重考验,经济持续恢复,重点产业优势进一步突出,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顺利实现。2021年,北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3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0%,取得了难能可贵的成绩,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全年分别增长9.5%和9.2%,智能手机、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8.9%、13.4%和9.7%。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北京市政府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在2021年先后发布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优化营商环境规划》等规划方案。这些方案为北京产业发展、产业升级制定了更为具体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实施保障。
本报告紧跟北京“十四五”时期各产业规划的前瞻视角,立足梳理北京产业发展全貌,分析北京产业调整动态,为充分发挥北京既有产业优势、补足产业短板提供研究支持。本报告通过全景式回顾2021年北京产业结构变化、北京上市企业经营情况,探寻北京市及各区的产业发展动能,并采用指数分析法对北京“高精尖”产业创新发展、服务业扩大开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进行研究,评估探究北京在上述领域的发展阶段、突出优势、相对弱点等。同时本报告还以专题形式对北京多个产业进行案例或实证分析,为北京数字经济产业、半导体产业、文化产业、房地产产业发展提供了针对性建议,并研究了北京市场主体活力、区域金融安全等影响全局目标实现的重大问题。
李孟刚: 经济学博士,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经济安全研究院(NAES)院长、国家经济安全预警工程北京实验室主任、北京产业安全与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会长、光华工程科技奖励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安全、经济安全。主持各类项目共计7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5项、横向及其他项目50余项。截至2022年6月,在《光明日报》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及报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教材及专著50部,组织编写20余部产业安全蓝皮书。共获得7次省部级奖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次,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4次。代表性成果:调研报告《构筑现代化城市安全体系》2021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肯定性批示;调研报告《关于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有关情况的建议》于2019年2月8日获得全国政协副主席、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杨传堂批示意见,2019年2月27日获得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批示,获得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肖捷批示。2013年3月撰写的内参报告《“小土豆”如何办成“大产业”?》获教育部颁发的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并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农业部采纳。撰写的专著《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研究》于2017年8月获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此外,《中国产业安全指数研究》《产业安全预警研究》《产业安全评价》等多部专著拓展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推动了中国产业安全与发展。
贾晓俊: 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经济安全研究院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经济安全研究院副院长、北京产业安全与发展研究基地执行主任。主持各类项目1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在《经济研究》、《财贸经济》、《经济学动态》、《财政研究》、《税务研究》以及《人民日报》(理论版)等权威期刊或报纸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9部专著。2项研究成果分别获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和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