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数字经济正由快速增长期进入成熟发展期,追求更高发展质量成为新的要求。新发展理念为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要求和方向,其特点已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历程中得到了体现。以此为背景,本书对中国数字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表现、影响与趋势进行了考察。报告《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历程、挑战与趋势》在界定概念含义、进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主要围绕数字产业化和深度数字化产业领域,全景式地分析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具体表现,同时指出了当前数字经济发展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特点进行展望。另外8篇报告从更加具体的角度出发,分别对数字经济在财政金融、城市与农村发展、绿色经济等领域产生的影响或作用,以及平台反垄断监管等方面进行了专门论述。
本书认为,中国数字经济正逐渐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为数字经济持续发展,进而惠及社会经济各个方面提供了内生动力;“协调”有助于数字经济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从而扩大增长空间、增强应用能力;“绿色”要求数字经济领域要实现低污染、低消耗,并促进全社会的节能减排;“开放”意味着数字经济产品与服务的用户群体、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并在迭代发展中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共享”是数字经济自身连通场景和用户的基础,也能促进更多人共享发展成果。从社会经济各领域来看,数字经济对税收制度与政府间税收划分、利率形成机制、专项债风险、中小企业融资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并有助于推动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和城市建设。与此同时,中国数字经济也面临着资本无序扩张与垄断、个人信息保护与数据安全性不足、金融风险隐患等方面的问题,平台反垄断监管需要在常态化推进的过程中达到“良法善治”的目标。
沈建光: 经济学博士,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京东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曾经作为首位进入欧洲央行工作的华人资深经济学家,负责亚太经济预测和分析,后历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芬兰央行经济学家、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资深经济学家、瑞穗证券亚洲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国际经济合作组织顾问和中国人民银行访问学者。经常受邀参加国家主要经济决策部门的专家咨询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莫干山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访问学者,赫尔辛基大学经济学博士。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宏观政策与数字经济。
何德旭: 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财经大学和国家信息中心博士后研究人员。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中国农村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中国成本研究会会长。曾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访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课题十余项。出版和发表成果逾二百部(篇),多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制度、货币政策、金融创新、金融安全、资本市场、公司融资、数字经济。
李扬: 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现代金融学会副会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指数专家委员会主席,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第三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5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15年获“中国软科学奖”,同年获首届“孙冶方金融创新奖”。2016年获“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2022年获“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1992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同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国家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002年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主持国际合作、国家及部委研究项目200余项。出版专著、译著30余部,主编3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撰写各类研究报告300余篇。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财政税收金融价格卷,《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经济学卷。主编《金融学大辞典》等大型金融工具书10余部。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宏观经济、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