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对北部湾国际门户港的港产城融合发展情况、腹地产业情况、腹地对港口经济的贡献力以及港口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剖析现实腹地和潜力腹地发展态势,并根据港口经贸与货源市场的关系,评估腹地服务水平与提升空间。其次,深入分析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建设的内外部环境以及竞争优势。相对而言,北部湾港具有区位优势、港口条件优势和政策优势。再次,全面梳理北部湾国际门户港货物通道发展历程和现状,深入分析腹地通道构成和通道优势,对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未来发展,提出远期战略、近期战略和货物通道拓展策略。基于以上分析,对于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建设提出以下对策建议。首先优化腹地产业结构,加强腹地工业化建设,构建产业合作联盟;扩大腹地对外开放,打造中国—东盟合作发展示范区;优化空间布局,提升货源集聚能力;打破地域壁垒和限制,整合集疏运体系;联系西南地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协同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其次加强顶层设计,提升港口竞争力;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物流体系,畅通综合集疏运体系,提升港口服务效能,优化港口吞吐结构;进一步织密国内外航线网络,扩大海铁联运的“朋友圈”,增加港口码头长度,完善锚地建设。再次推进集装箱码头间的合作性竞争,全面提升港区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海铁联运体系,提高喂给港的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各方联合组建专门的港口服务协调机构;建设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打造高效低廉的物流链。推动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向集约化发展,推动国际化港口发展升级,拓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出海口,更好地支撑西部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更快地助推陆海联动。
平陆运河项目对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书全面分析平陆运河项目建设的战略意义及其紧迫性,提出北部湾地区应采取谋划“大开放”格局,抓好“大项目”建设,搞好“大配套”体系,推进“大物流”工程,提升“大服务”内涵,形成“大合作”机制等对策建议。
广西冷链物流业发展对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书全面分析了广西冷链物流业发展现状,有效测量了广西冷链物流效率。依据经验启示,对高质量发展广西冷链物流体系给出建议:明确冷链物流的定位和布局;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提升市场流通主体组织能力;培育冷链物流主体,提升港口冷链物流效率。
朱芳阳: 管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部湾大学人事处处长,职改办主任,北部湾海洋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陆海新通道北部湾研究院副院长,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部湾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双师型教师(高级物流师、人力资源经济师、创业咨询师、轮机师),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钦州市第五届人大代表、财经委委员。广西高校卓越学者、高水平创新团队负责人,广西高校重点经济管理学科专业群负责人,广西物流管理一流专业负责人,广西高校优秀共产党员,钦州市优秀教师。中国物流学会理事,广西工商管理类专业高校指导委员会委员,广西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致力于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海洋资源产业化开发、港口物流产业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出版《北部湾海洋资源产业化发展研究》《北部湾港港口物流供应链动力机制研究》等多部学术专著;《加快钦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建议》等多篇报告,被钦州市人民政府等单位采纳;发表多篇高级别论文;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级项目5项。
李燕: 北部湾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北部湾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经济管理。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项、省级教改项目1项、地(厅)级项目3项、校级项目4项,主持在研广西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项、省级教改项目2项、校级课题3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课题1项、教育部课题1项,参与省厅级其他课题10多项。连续多年主持钦州市重大课题,研究成果多项被钦州市委政研室采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系列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在《农业现代化研究》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科研成果获钦州市社科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出版专著1部,参编著作4部。
潘柳榕: 北部湾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陆海新通道北部湾研究院研究员,泰国Naresuan University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服务供应链、港口物流、企业数字化转型。主持省级社科基金项目1项,市厅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地厅级课题10余项。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SSCI期刊1篇、中文核心期刊1篇),出版专著1部。
戚兆坤: 北部湾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主持地厅级课题1项、校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省部级、地厅级课题1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数量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在《中国流通经济》《商业经济研究》《北部湾大学学报》等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