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东盟国家的文化发展呈现共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快”与“慢”共生的特点。共性主要体现在,部分国家政局和社会的变化为文化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一些国家如越南、马来西亚、老挝制定新的文化发展规划,为推动文化发展谋篇布局。多样性主要指东盟各国内部为促进自身文化发展、凸显本国文化价值所做出的各项具体努力。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东盟各国文化产业遭受重创,被迫放慢步伐。同时,东盟各国加快信息技术发展和数字化建设速度,为东盟文化发展提供了新动力,此为东盟文化发展的“快”与“慢”。作为东盟各国文化发展的长期主题词,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取得新进展。东盟国家的对外文化交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与东盟以外国家的文化交往以及东盟国家之间的文化交往。
刘志强: 博士,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越南文史、东南亚文史,兼任四川外国语大学、云南大学等客座教授。个人代表作有《占婆与马来世界的文化交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越南古典文学名著研究》(商务印书馆,2018)
谈笑: 博士,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马来文学文化。个人代表作有《文化视阈中的马来班顿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
侯燕妮: 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马来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来西亚文史。
李婉珺: 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南亚学院/东南亚研究院马来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东南亚史、马来语国家区域与国别。
罗雪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南亚学院/东南亚研究院教师,亚非语言文学专业2023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老挝文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