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传播仍在持续,百年变局及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频繁更新给影视产业带来深刻而持久的变化。2021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迎接北京冬奥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些重要历史节点交汇,影视创作的宏观表达与微观议题置入新主流化框架下,寻求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的合流。国家文化监管部门在泛娱乐领域的综合治理成效显著。2021年年度关键词——流量至上、饭圈文化、天价片酬、阴阳合同、娘炮文化,成为影视产业管理实践的焦点问题,并重塑了影视产业生态。影视创制规模持续提质减量,影视投融资力量理性介入,新影视企业的崛起带来新生产要素,影视衍生品强化IP价值和版权价值的双重增值。疫情防控利好的社会环境下,国产电影票房规模和增长速度稳定增长,票房总量连续两年居于全球首位。新主旋律电影大片最大限度平衡了主流思想与大众共情,类型电影的丰富度和多样性进一步敞开,打破常规创作范式的新生影片也给电影市场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电视剧秉承高质量发展策略,现实题材剧贴近现实、关注平民叙事,既呈现现实真实样态也不拘泥于生活表象,确立温暖现实为主基调,构成新时代向上向善的审美慰藉和文化景观。类型剧多题并蓄视角扩容,题材向上、触点下沉,开拓类型叙事的全新审美空间,引发观众广泛反响。严肃文学改编剧集成为年度现象级大剧并引发隔代观剧的社会现象,构建了高收视率、高话题度和高影响力的多重效应。选秀类节目的全面叫停推动了综艺节目内容品类的开拓创新。媒介环境重塑的境况下,综艺产业展开多屏共振的融合探索,形态新颖、品质精良的综艺节目多元涌现。影视纪录片采取主流化+年轻态的文本格调,吐故纳新且蓬勃发展,不断凸显价值张力。
观览全年,影视产业的优化历程仍在坚守,政策法规、资源环境、市场产业等方面综合条件阶梯式积累,充分保障了影视工业化体系的集体优化,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更坚实基础。同时,由于宏观经济形势、政策适配变化、大众文化需求转变、社会舆论压力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流行仍然是经济文化发展的首要挑战,影视行业未来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和不可控因素,需要我们总结并尊重影视传媒发展规律,认真做好分析研判。
本书立足中国影视行业生态体系,通过镜鉴2021年中国影视行业发展全貌,逐一分析电影、电视剧、电视综艺、纪录片等各分支市场中的产业、内容、受众、舆情、口碑变化和市场表现,揭示其中的发展规律,预测未来走势。本书还精选了2021年的经典案例进行个案分析,力争做到借微观展现全局,以个体折射整体,在对案例的剖析中分析受众需求、市场变化、政策影响,为未来的影视内容创作提供充分依据。
陈鹏: 博士,博士后,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传播学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南开大学融媒体研究中心研究员,南开大学出版研究院研究员,百名青年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为传媒经济制度研究、媒介营销管理、节目管理。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产业与管理研究会副秘书长,南京艺术学院紫金文创研究院研究员,北京文化发展中心智库专家,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特约研究员,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网络视频研究高级顾问,中国网络影响力课题组副组长、CC-Smart新传智库研究顾问等。曾任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客座研究员,曾受教育部委派,担任日本电通集团的高级广告研修员。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等多项课题研究,发表研究报告、论文数十篇,参与编著、翻译多部著作,曾获多项省级教学科研成果奖。
司若: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全国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领军人才。先后在山东大学、清华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并在清华大学完成博士后工作。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产业与管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CC-Smart新传智库高级研究顾问。代表作有《影视工业化体系研究》、《中国IP影视化开发与运营研究》、《声画叙事:视听语言的逻辑与应用》、《短视频产业研究》、《中国影视法律实务与商务宝典》和China Livestreaming E-commerce Industry Insights等。
宋欣欣: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香港大学文学院中文学系访问学者。“影视蓝皮书”(2020~2022)执行主编。第九届、第十届浙江横店“文荣奖”青年评委、第十八届北京青少年公益电影节创作导师,天津传媒学院毕业设计外聘导师,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影视蓝皮书》(2020)《影视蓝皮书》(2021)执行主编,参与多项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参与翻译全英文著作China Livestreaming E-Commerce Industry Insights,多次在《人民日报》《文汇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教育报》发表文艺作品评论文章。2017年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9年获得全国首批网络内容风险管理资格认证,获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认证。担任第25、26、27届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中国电视剧发展论坛执行统筹。主要研究方向为视听传播与文化产业。在《电视研究》《传媒》《中国电视》上发表多篇论文。 主持或主要参与撰写:《2021中国电视剧发展报告》《故宫爆款文创营销路径》《2020直播带货行业洞察报告》《中国电视剧发展风向标报告(2020)》《教育短视频的学习与创作在中高考综合素质评价中的价值研究》《博纳集团影视项目评估研究》《中国电视剧/网络剧产业报告(2021)》《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态势报告(2021)》等。发表《大数据挖掘:助力电视节目运营模式创新》《融媒合作·内容升级·数字体验》《音频社交的应用模式创新应理性审慎》《直播带货产业风险及趋势前瞻》《新主流 新形态 新走向——中国电视剧、网络剧产业观察》《非遗题材短视频的视觉语法与国际传播研究》等多篇论文。
陈锐: 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产业与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CC-Smart新传智库研究顾问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受众心理、舆论引导、调查统计、数据挖掘。主持或参与中国证券投资者信心指数调查、中国城市居民文化消费调查、北京奥运会传播效果研究、中国明星商业价值研究、世界华文传媒影响力研究、中国青少年网瘾调查、藏维少数民族电视观众调查、中国电影观众分层调查、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等项目,曾为多个影视项目或影视基地提供数据和调研服务。著有《传播心理学》《少数民族地区电视传播效果研究》《政法舆情危机应对实务手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