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第48~49页。/#**健康城市建设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是新时代爱国卫生工作的重要任务和载体。进入新时代,健康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民生福祉问题。健康需求的内涵不断扩展、标准要求更高,卫生健康事业面临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20年阶段性目标总体如期实现。截至2021年底,我国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健康中国行动实施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2020年的77.93岁提高到78.2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6.9/10万下降到16.1/10万,婴儿死亡率从5.4‰下降到5.0‰;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25.4%,比2020年提高了2.25个百分点,继续呈现稳步提升态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41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37.2%;全生命周期健康维护能力明显提升,妇女儿童“两纲”和“十三五”规划目标全面实现;重大疾病得到有效遏制,四类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为15.3%,与2015年(18.5%)相比,下降超过3个百分点,降幅达到17.3%,年均降幅接近全球平均降幅的3倍;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新媒体传统媒体多种渠道,广泛深入普及健康知识,全民参与的氛围日益浓厚。
本蓝皮书聚焦“十四五”初期健康中国战略和健康中国行动的实施效果,立足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人群、健康文化与健康产业健康中国战略布局中的六大领域,从城乡绿地、城市交通、慢病管理、老年康养、癌症防控、健康传播、医联体改革等多个角度,在全国范围发掘健康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此外,本蓝皮书设置“案例篇”和“国际借鉴篇”两个特色篇章,发掘和研究2020年度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的先进经验,分析和比较国内外健康城市建设各个领域的优势和异同,以期为“十四五”时期全面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促进健康中国共建共享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卢永: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健康促进部主任、研究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第六届理事、健康促进与教育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健康城市建设促进会理事长。近年来主要从事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理论和政策研究,参与制定《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18版)》《关于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指导意见》《健康村等健康细胞和健康乡镇、健康县区建设规范(试行)》《关于开展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等多项政策文件,开展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研究,承担全国健康城市建设、健康促进县(区)建设、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设及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医养结合创建的管理和研究任务,参与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筹备技术支持工作。作为主编或副主编出版《健康影响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健康城市建设优秀实践(2019年)》《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重要文献及国际案例汇编》等25部专著,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9篇。
王鸿春: 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办公室原主任、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原所长,北京健康城市建设促进会创始理事长,现任中国城市报中国健康城市研究院院长,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北京健康城市建设促进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研究员、高级经济师。近年来主持完成决策应用研究课题100余项,其中世界卫生组织委托课题、省部级项目共10项,获国家及北京市领导批示20余项,“转变医疗模式政策研究”等课题获北京市第九届优秀调查研究成果一等奖等市级奖项共11项。著有《凝聚智慧——王鸿春主持决策研究成果文集》《有效决策》《成功领导者的习惯》等,并先后主编或合作主编决策研究类图书33部,其中“健康城市蓝皮书”《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7)》获得第九届“优秀皮书奖”一等奖,《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9)》《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9)》分别获得第十一届“优秀皮书奖”二等奖、三等奖,《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20)》获得第十二届“优秀皮书奖”三等奖,《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21)》获得第十三届“优秀皮书奖”二等奖,《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22)》获得第十四届“优秀皮书奖”一等奖。
曹义恒: 博士,副编审。现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政法传媒分社社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政法传媒分社总编辑,兼任政治学与公共管理编辑室主任。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学习与探索》《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及译文10余篇,出版译著2部。200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获硕士学位;201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博士学位。主要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公共管理、健康城市建设等领域的组稿审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