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政服务业发展报告(2022)》是我国第二部“家政蓝皮书”。本报告归纳、总结和梳理了2018~2021年中国家政服务业发展的现状、特征,并结合家政服务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问题总结其面临的矛盾与挑战,探讨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有关对策建议,为促进中国家政服务业规范化、职业化发展提供研究支持。本报告包括总报告、分报告、专题篇、职业培训篇、权益保障篇、案例篇和国际借鉴篇七部分。报告指出,近年来,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速减缓的情况下,家政服务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2019年,全国家政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6975亿元,自2015年起连续五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家政服务业增长速度有所减缓,2020年下半年开始复苏,预计2021年营业规模达到9731亿元,增长速度重新迈上20%的台阶。家政服务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吸纳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21年,家政服务从业人员规模超过3000万人,大多数是农民工和城镇失业再就业人员。从业人员大多来自四川、安徽等劳动力输出大省,主要就业地为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省市,接近60%的家政服务人员在省内流动。近两年,家政服务机构发展迅速,截至2022年4月,家政服务机构超过265万家,其中个体经营户超过147万家,企业单位约达117万家,4/5强是小微企业。总的来说,虽然2020年受疫情影响家政服务业规模和从业人员有所减少,但其作为朝阳产业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互联网+”、员工制、职业化规范化发展、信用体系建设是近年来家政服务业的热点难点领域。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互联网+”行动、大数据战略的深入推进,互联网正逐步渗透到家政服务业的方方面面。员工制家政服务是我国促进家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互联网平台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当前我国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劳动用工及法律规制主要存在法律关系不确定、休息权较难得到保障、职业安全健康保障具有特殊性、未订立劳动合同人员存在社会保险困境四个方面问题。进一步推动员工制发展是“十四五”期间家政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问题。尽管近年来,我国家政服务业无论从产业规模、服务质量、从业人员数量等多方面来看,都呈现稳步向上的发展态势,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至今仍然存在从业人员不专业、行业发展不规范、信用体系不健全、群众满意度不高等诸多现实问题。其中,信用体系不健全问题表现得最为突出,严重制约了家政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推进家政服务业信用体系的稳步建设,是深化家政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更是推进家政服务业规范化、标准化和精细化发展的迫切要求。“十四五”期间,家政服务业面临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以及鼓励生育政策创造了大量的家政服务潜在需求,这为家政业吸纳就业奠定了产业和社会基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新技术新模式的不断涌现和广泛应用则有力推动了家政服务业规模和业态的不断扩大和细化。但同时也要看到,家政服务业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系统性、结构性、深层次的问题和挑战。首先,农民工人数开始下降,城镇高素质劳动力不愿意进入家政服务行业就业,家政服务供给总量不足矛盾突出。其次,家政服务培训不足且低效,服务员技能水平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家政服务供求难以适配。此外,家政服务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员工制发展遭遇瓶颈,从业人员权益难以保障。报告建议,“十四五”期间要推动家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首先,扩大家政服务供给规模,提高供求匹配效率。创新契合家政服务人员特征的就业服务,提升就业服务智能化水平,多渠道推动农村转移劳动力参与家政服务。其次,创造家政服务业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再次,提高家政服务人员职业素质,增强职业稳定性,提升职业化水平。最后,加强企业规范化、品牌化建设,建立完善家政服务保障机制。
张剑飞: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调查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硕士。长期从事公务员管理、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曾参与公务员法、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等多项政策法规的研究制定工作。
丁赛尔: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国外劳动和社会保障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外就业制度比较研究、青年就业、家政服务业发展、外国人来华工作政策、公平就业等。主持和参与国家级、部级重点课题近20项,发表文章40多篇,是第一部“家政蓝皮书”——《中国家政服务业发展报告(2018)》的副主编。
羊学裘: 待君人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哲学硕士。第七届海南省政协委员,海南省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会长,海南省劳动模范,海南省高层次拔尖人才,被列入海南省“南海英才”培养计划。致力于家庭服务业的发展,领导团队开展了多项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莫荣: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劳动》主编。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经济学院,曾在英国牛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做访问学者。自1988年开始研究劳动就业、职业培训、人力资源管理、民生保障等理论和政策问题,参与新时期就业方针等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研究,参与撰写发布我国第一部就业白皮书,完成课题200余项,发表论文350余篇,出版著作20余部,主持完成10多家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