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航天进入空间站时代这一重要历史时刻,不难发现,每一次的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都有航天育种的身影。我国农业工作者、遗传育种学家和航天工作者携手在此领域已经耕耘了34年,航天育种在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绩斐然。
国家提出加强农业种质资源建设、打赢中国种业翻身仗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体现出亟待解决的种源“卡脖子”难题对我国粮食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值此契机,回顾和梳理航天育种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技术在我国农业种业领域中的发展和应用,具有特殊的意义。
中国是全球发展和利用航天诱变育种技术较为成熟的国家,航天育种产业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三十多年来,我国利用航天诱变技术进行育种应用已取得了大量突破性的成果和令人瞩目的成就。我国科研工作者对航天育种理论和机理机制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总结提出了涉及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基因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等相关学科的突变假设和理论。航天科研工作者与育种工作者一道构建了突变体筛选技术,发展出了多代混系连续选择与定向跟踪筛选技术、空间环境模拟及高效筛选技术、航天诱变高通量自动化基因组分型技术、植物全生育期工程化技术等空间诱变育种、分子精准育种和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的航天育种技术体系。在通过航天育种创制出的上万份种质资源新材料和育种新品系的基础上,培育出了上百种满足国家重大需求、适合地方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农林牧渔新品种,为我国的国计民生和经济建设贡献了力量。
本书是对我国航天育种34年的发展总结,多位从事航天育种一线工作的资深专家分别从航天育种机理机制、遗传科研、技术装备、区域发展、育成品种、国外趋势和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回顾。全书借助航天育种在主粮作物、蔬菜牧草、林木花卉、模式动物等众多实例中的生动应用和统计数据,对航天搭载空间诱变种质资源创新进行了阐述和说明,有助于读者对航天育种有一个较为全面和客观的了解。书中部分涉及航天育种基础研究的专业数据和实验结果是首次公开发表,对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和掌握航天育种的科学知识与研究方法有着一定的启迪和帮助。报告就我国航天育种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展望,对多年来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同时展现出的机遇进行了剖析,尤其是我国将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维系构筑在打赢种业翻身仗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上,凸显了种质资源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更加明确和肯定了航天育种的价值与作用。
尽管一些主粮作物新品种通过航天育种获得了突破,提升了粮食自给自足的能力和水平,但国内长期所需的大豆和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优质蔬菜种子仍需要大量进口。这些都亟待在自主种源上形成突破。随着航天育种受到广泛的重视和关注,希望通过空间诱变获得突变资源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但航天育种的搭载资源属于稀缺资源,长期紧张且难以满足国内各育种单位的需求。也正是因此,产生了一些矛盾,亟须归口管理和统筹安排。
报告提出,要和平利用空间技术为全人类造福,而航天育种是其中一支重要的技术力量。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频现、世界粮食产量的增幅与人口增长速度失衡的今天,总结航天育种经验有助于迎接全球重大挑战,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世界粮食危机,同时发展和促进航天育种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中国国际形象的树立。
为科学准确地评价中国航天育种发展水平,报告提出了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想和雏形,这些构想和雏形将在今后的调研统计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加以完善。在量化数据的基础上,应通过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和有效规范航天育种的发展,促进其有序健康、平稳持续地发展。
《中国航天育种发展报告(1987~2021)》编委会
《中国航天育种发展报告(1987~2021)》编写、审稿人员名单
主编、副主编及执行主编简介
前言
摘要
表目录
图目录
总报告
技术篇
区域篇
专题篇
国际篇
评价篇
附录
Abstract
Contents
皮书
皮书网
皮书数据库
基本子库
法律声明
刘纪原: 1933年8月生,现任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副主席,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国家航天局首任局长。 中国运载火箭与战略导弹控制技术专家、航天系统工程管理专家,国际航天领域最高奖项冯·卡门奖获得者。历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航天工业部副部长、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兼国家航天局局长。长期从事中国航天的领导和管理工作,2017年获得第十二届航空航天月桂奖——“终身奉献奖”。 1991年提出航天效益工程,通过航天育种、卫星减灾、利用航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国民经济服务,是航天育种最早的倡导者和发起人之一。多年来,他始终是航天育种的积极推动者,是团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目前主要从事航天育种的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等研究。
谢华安: 1941年8月生,植物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科院研究员。现任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农业农村部科技委常委。长期从事中国杂交水稻的研究与推广,并做出突出贡献,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他主持的航天水稻研究走在世界的前列。
梁小虹: 1955年4月生,研究员。现任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曾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长期在中国航天领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主要从事企业党的建设、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著有《航天精神》等。
刘录祥: 1965年2月生,研究员。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航天育种工程首席科学家,实践八号育种卫星地面育种技术总负责人。长期从事作物诱变新因素的开发与生物育种研究,建立了作物航天诱变、核辐射诱变及离体诱变细胞育种技术体系和地面模拟航天诱变新途径。
李闽榕: 男,1955年6月生,山西安泽人,经济学博士。现为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理事长、主任,G20国家创新行动高级别专家工作组专家,福建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技评估标准化工作组高级别专家,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科技评估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秘书处顾问。《光明日报》光明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共福建省委副秘书长、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及党组成员、福建省委办公厅厅务会议成员、福建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福建省版权局)党组书记和副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区域经济竞争力、现代物流、省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国家竞争力、科技创新与评价研究。已出版著作《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报告(1998~2004)》《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全球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以北京市、福建省、黑龙江省为例》《金砖国家综合创新竞争力研究报告(2019)》《中国核能发展报告》《中国可持续发展遥感监测报告》《海西经济区与台湾》(在台湾出版)等著作40多部(含合著和主编);主编和共同主编20多种国家级皮书。并在《人民日报》《求是》《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经济日报》《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中国改革》《经济学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科学社会主义》等中央和省级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研究课题,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先后主持完成和正在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研究”“实验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研究”,国家科技部软科学课题“效益 GDP 核算体系的构建和对省域经济评价应用的研究”及多项省级重大研究课题。科研成果曾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届、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以及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三)、福建省第七届至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20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和表彰(含合作),并有20多篇论文和主持完成的研究报告荣获其他省厅级奖励。2015年以来先后获奖的科研成果有:《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2012)》于2015年荣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十二五”中期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荣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2015年度中国发展研究奖三等奖,《全球环境竞争力报告(2013)》于2016年荣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3~2014)》于2016年获评中国社会科学院皮书评价委员会优秀皮书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