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以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稳步提高。2022年2月,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时期,长江中游城市群要立足发展基础、紧抓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在推动全国高质量发展中承担更大使命、发挥更大作用,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全书由总报告、专题篇、区域篇和附录4个部分构成。总报告分析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推进、产业基础牢固、创新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绿色生态优势突出、民生服务共享优化,应围绕六大重点发展方向——打造中西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创建绿色发展先行区、构筑内陆地区改革开放新高地、培育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明确重点任务,实施战略举措。专题篇有4篇研究报告,围绕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推进动力机制、韧性城市建设、资本市场发展、农业碳汇价值实现路径等展开专题研究。区域篇有11篇研究报告,分别研究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以及形成强大协同合力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三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建设内陆开放中心城市、发展县域经济、探索都市圈同城化等,共同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张忠家: 管理学博士、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科技与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管理的理论研究,曾荣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共7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5项、主持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10余项;主编、参编著作10多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张静: 经济学博士,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兼任湖北省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长江技术经济学会流域经济发展专委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承担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省委重大调研课题、省政府智力成果采购重点项目、省软科学重点项目等省部级课题30余项。独著2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合著10余部,撰写决策咨询报告60余篇,获省领导肯定性批示。作为主要执笔人参与国家和省级规划编制。相关成果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及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入选湖北省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七个一百”项目,获2021年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赵霞: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第十二届全国青联委员,致公党湖北省委委员。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等领域的研究。出版独著1部、合著1部、参著2部,在《光明日报》《江汉论坛》《湖北社会科学》《水利经济》等发表论文50篇,多篇应用对策类文章转换成提案,提交湖北省两会,部分提案被列为省领导重点督办提案,被职能部门采用。主持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省政府智力成果采购重点项目2项、省科协招标智库课题4项、省领导圈批课题8项,参与编制国家和省级规划4项。执笔撰写的咨询建议被省领导批示或省委、省政府内刊转载20余篇。两次获得湖北省政府发展研究奖。积极为地方党委、政府提供智力服务,主持武汉市青山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荆门市等地委托及招标课题20余项。
秦尊文: 博士,历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所长,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现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长江经济带智库联盟秘书长。系“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研究员,科技部特聘专家,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长江技术经济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湖北省区域经济学会会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者”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文理学院、长江大学、江汉大学、武汉商学院、南阳师范学院、长江师范学院等高校兼职教授(研究员)或特聘教授,河南省副中心城市研究院首席专家,《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长江中游区域市场发展规划》《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编制专家组组长。科研成果获湖北省委、省政府颁发的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其中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系列论文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专著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城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