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将由追求速度与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转变。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中提出了推进新型城市建设的要求,并强调顺应城市发展新趋势,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建设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色、人文城市。2022年,河南省充分发挥新型城市作为重大平台载体的主引擎、主战场、主阵地作用,依托新型城市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取得城镇化空间格局持续优化、生活空间品质显著改善等效果。2023年,河南仍要在促进城镇化布局形态优化、增强城市发展动力、提高城市安全韧性、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等几个方面持续发力,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建设,集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助力新型城镇化提质增效。
《河南城市发展报告(2023)》围绕“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现代化城市”这一主题,立足河南发展实际,从宜居城市、韧性城市、创新城市、智慧城市、绿色城市建设等方面系统、全面地研究和探讨了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现代化城市的思路和对策建议,以推动和支撑河南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
《河南城市发展报告(2023)》总报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强化新型城市支撑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平台载体功能——2022年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回顾与2023年展望》,系统梳理总结分析了2022年河南在新型城市支撑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主要做法、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对2023年河南新型城市支撑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形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并提出了2023年河南新型城市支撑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第二部分《河南城市活力监测评价报告(2022)》,从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四个维度,构建河南城市活力大数据评价指标体系,对2021年河南省17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的城市活力进行综合评估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河南城市活力的对策建议。其他专题报告分别从持续提升城市宜居水平、不断增强城市的安全韧性、全面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加快构建新型智慧城市、深入推进绿色城市建设等方面着手,提出进一步加快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现代化城市的对策建议。
王新涛: 男,1981年9月出生,河南洛阳人,硕士学历,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综合发展。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得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等荣誉称号。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研究项目30余项,发表专业学术论文近百篇。获得省部级一等奖、二等奖多项,主持起草的多项决策咨询报告获得省部级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李建华: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生态文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生态、城市经济。
王建国: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中原文化名家,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青年科技创新杰出奖”获得者,河南省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国土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委宣讲团成员。先后主持和参与承担完成各类课题150余项,其中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4项;独立发表文章150余篇,主编、合著及参与撰写出版专著20多部;先后获各种优秀成果奖30余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9项;先后参与《中原经济区建设规划纲要》《中原城市群发展总体规划》等重大规划的起草工作;主持承担50多项厅市县“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有10多项研究成果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王承哲: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二级研究员,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州学刊》主编。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致力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主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主讲报告被中宣部评为全国优秀理论宣讲报告。主持起草河南省委、省政府《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河南省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等多份重要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