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报告(2019)》包括总报告、行业篇、区域篇、企业篇和借鉴篇五个部分。总报告介绍了国际装备制造业发展概况,综述了2018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对未来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篇包括电工电器、工程机械、仪器仪表、石化装备、工业互联网五个分行业,主要介绍各行业2018年运行基本情况、面临的问题,以及发展形势展望;区域篇重点分析了天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形势,并提出对策建议;企业篇介绍了2018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价值创造情况,并发布了中国装备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价值创造100强名单;针对技术创新企业,明确提出企业的创新点、具体做法和效果,以给其他装备制造企业提供参考和启示。借鉴篇主要介绍了2018年国际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情况。
2018年全球制造业增速明显放缓,国际装备制造业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韩国等地区,未来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在装备制造业领域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分工格局将从产业间分工到产业内、产品内分工,创新模式将从单兵作战转向网络协同创新,生产模式将从产品思维转向提供系统解决方案。2018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放缓,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向好,过半数主要产品产量下降,行业平稳运行压力增大;尽管受到中美贸易摩擦影响,2018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对外贸易仍表现出一定韧性,对外直接投资趋缓,但吸引外商投资的力度不减;2018年,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积极运用创新引领行业动能转换,研发投入稳步增长,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科技产出量质齐升。同时,通过研究发现,在经济运行方面,2018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亏损面扩大,应收账款回收难度较大,市场需求回落,生产成本刚性上升;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资源分散,产学研用协同不足,基础应用研究实力薄弱,产品工艺性验证缺失,高端装备和关键部件受制于人,推广应用难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研制生产环节存在诸多短板;在产业结构方面,私营装备制造企业盈利能力亟须提高,国有装备制造企业“大而不强”问题突出,军民融合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在对外经济方面,中美贸易摩擦对装备制造业产生一定影响,企业“走出去”步伐有所放缓。2019年,影响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国内外复杂环境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困扰装备制造业长期发展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任务还很艰巨,虽然主要经济指标仍在合理区间,但我国装备制造业仍将承压前行,且面临形势的严峻程度将超过2018年。未来行业在激光、半导体、服务机器人、机器视觉、智能物流、3D打印等领域前景广阔。
本报告提出我国装备制造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增强创新能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强化关键共性技术供给,加大产业创新平台扶持力度,提升装备制造发展动力;二是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培育先进产业集群,补齐装备制造业发展短板;三是培育优质企业,应深化国有装备制造企业改革,支持民营装备制造企业发展,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激发装备制造企业发展活力;四是优化发展环境方面,转变产业政策推动方式,保障土地供应与利用,完善智能基础设施,支持产品质量品牌提升,强化制度保证;五是扩大对外开放,加大外资吸引力度,加强“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积极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拓展装备制造业发展空间。
史仲光: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兼职业发展与评价研究所所长、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执行主任。具有30余年机械行业从业经历,在机械企业曾从事产品设计、质量管理、生产管理、战略规划和综合管理工作16年,在机关和事业单位从事机械行业、轻工行业发展规划制定,质量管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15年。主持和参与了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机械部分)和《中国机械工业职业发展观察报告》(2013)的编写,主持并参与了“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管理体系研究”(2003)、“2004~2010年机械工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振兴方案的研究”(2004)、“机械工业标准化职业培训认证体系研究”(2005)、“机械行业国家职业(工种)分类体系研究”(2007)课题。主持并参与了《电站锅炉》《电线电缆》《数控机床》中关于劳动定额标准的编审,以及《车工》《铣工》《变压器制造工》《汽车装调工》《轴承制造工》《弹簧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工程机械维修工》《电梯安装维修工》《模具工》《汽车技术服务师》等百余本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培训教程的编写与审定工作,这些作品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聂秀东: 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采购研究中心主任、工业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有经济管理理论研究和政府采购研究专长,主要研究领域:产业经济、政府采购、国际贸易、区域发展、企业战略、品牌战略等。主持和参加了国家发改委“十二五”和“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的研究,参与了部分重要产业政策的制定,为我国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谈判和《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谈判提出了谈判策略和出价方案;主持和参与了商务部、工信部、国资委、卫计委等国家部委级课题70余项,并为多个地方政府和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公开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论文《我国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与提升对策》于2009年10月获得商务部“集聚优势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征文活动二等奖。参与编写或出版的著作有:《中国保健用品产业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我国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与提升对策》(中国商务出版社,2009)、《中国品牌发展报告(200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中国品牌发展报告(2011)》(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中国石油装备产业发展报告(2014)》(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徐东华: 1960年8月生,国务院国资委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国家二级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编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参加了国家“八五”至“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研究工作,我国多个工业主管部委的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工作,以及我国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工作,所撰写的研究报告多次被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国务院总理等领导批转至国家经济综合部、委、办、总局,相关政策性建议被采纳。兼任中共中央“五个一”工程奖评审委员、中央电视台特邀财经观察员、中国工业环保促进会副会长、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副理事长、中华名人工委副主席,曾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综合组副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金融所、工业经济所博士生答辩评审委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厦门大学兼职教授,长征火箭股份有限公司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原国家经贸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项目评审委员,福建省政府、山东省德州市政府经济顾问、厦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等院校兼职教授,长征火箭股份公司等独立董事。《智慧中国》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在《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经济参考报》《求是》《经济学动态》《经济管理》等报纸期刊发表百余篇有理论和研究价值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