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河南省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关键之年,也是深入实施“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推动文旅文创成支柱的起始之年。一年来,河南省聚焦文化强省建设,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为总抓手,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为牵引,多措并举讲好“中原故事”“黄河故事”。一年来,河南省编制印发了《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工作方案》《“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塑造实施方案》,确定了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两大战略定位,明确了文旅文创成支柱的路线图、任务书。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文化惠民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持续推进。文艺创作精彩纷呈,优秀作品接连获奖,河南文化形象不断提升,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计划稳步推进。实实在在抓项目,谋划推进总投资4223亿元的138个文旅文创重点项目,构成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硬支撑”。以形式创新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时代表达,通过创新创意,实现出圈出彩,做到守正创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火爆网络,深受年轻人喜爱和推崇。全力推进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旨在打造世界一流考古机构;河南省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成功组建,成为推动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旗舰劲旅”。做强做大文化产业,河南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670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202.99亿元,占同期GDP比重由2.26%提高到4.06%,文化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中原出版传媒集团连续7年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2023年河南省将着力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明标志意义的文化标识;将着力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仰韶文化、夏文化、殷商文化等考古研究领域集中发力,形成突破;将着力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郑汴洛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以文化之光照亮现代化河南建设之路。
杨波: 女,河南新蔡人,文学博士,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黄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第二届河南省直青联委员,河南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第六批“四个一批”人才。兼任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理事、河南省文学学会副秘书长等职。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献整理、文化学、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原文化研究,已发表《分类编纂唐诗总集的历史考察》《中原人文精神的文化价值和当代意义》等学术论文30多篇,出版《〈唐诗类苑〉研究》等著作8部,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省部级以上课题8项,科研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奖。
李立新: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黄河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河南省姓氏祖地与名人里籍研究认定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河文化》副主编。长期致力于甲骨学殷商史与中原文化研究,在《考古与文物》《中国历史文物》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并编著《中原文化解读》《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研究》等著作。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连续多年参与河南省委、省政府文化建设相关文件的起草工作和省内外文化专题调研活动,对河南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实践感悟和理论积累。
王承哲: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二级研究员,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州学刊》主编。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致力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主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主讲报告被中宣部评为全国优秀理论宣讲报告。主持起草河南省委、省政府《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河南省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等多份重要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