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考验,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在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中国金融监管改革与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对于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是维护金融稳定、保障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步骤之一。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健全金融风险处置和问题金融机构处置机制,提高风险处置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是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重点之一。
回顾2022年,我国银行业监管工作紧紧围绕化险、改革、发展三大任务,稳妥有序化解房地产、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持续完善监管制度体系;证券业监管改革纵深推进,深化注册制改革,持续推进发行、交易、退市、信息披露等重点领域的基础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建设进程加快;保险业监管工作围绕完善财产保险、养老保险等经营规范,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强化银行保险机构关联交易管理等;信托业监管基调从严监管转向稳健,但风险隐患与监管应对压力仍然突出;外汇管理工作有效防范化解了外部冲击风险,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力度加大,实现外汇储备规模总体稳定。
展望2023年,应持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健全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深化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特别是中小银行化险、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与监管、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和气候风险及监管等领域,进一步统筹发展与安全。
尹振涛: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主任,兼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金融法律与金融监管研究基地秘书长。在《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南开管理评论》和《政治学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译著1部,主编著作多部,主持和参与多项省部级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4年荣获“中国青年经济学人”荣誉称号,2016年荣获第九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18年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奖对策研究类一等奖等。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监管、金融风险和金融科技等。
胡滨: 法学博士,金融学博士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等40多项;撰写多篇要报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主编《中国金融监管报告》(12部);在《经济研究》《法学研究》《财贸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2部、译著1部。先后获得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创新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奖对策研究类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优秀皮书奖一等奖、优秀皮书报告奖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奖,并获评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青年等。2014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监管、金融风险、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等。
郑联盛: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研究室主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金融法律与金融监管研究基地主任。曾任职于上海飞机研究所、财政部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中信建投证券研究部和广发基金。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课题十余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各类课题40余项,出版专著5部,在《世界经济》《财贸经济》《经济学动态》《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发表学术文章200余篇,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发表评论150余篇。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宏观审慎、金融风险和金融监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