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对非洲政治、经济、社会、安全和外交的深层次影响进一步显现,并使非洲形势呈现复杂而深刻的变化。非洲政治安全形势虽然仍可以用“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加以概述,但其内涵已发生变化。过去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危机在非洲持续发酵,进而传导到社会、政治、安全等诸多层面,并与固有的民族、宗教矛盾和各种社会问题相互交织而引发多重危机。许多非洲国家出现了政治转型后少有的动荡局面,突出体现在军事政变“回潮”、社会骚乱频发、内部冲突升级、暴恐活动肆虐、海盗活动猖獗等,地区大国亦未能幸免。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军人掌权后并无“还政于民”的意向,地区大国动荡也存在向周边国家外溢的风险。值得庆幸的是,虽然非洲面临的政治、安全风险或挑战明显增多,但其整体稳定的大局和发展趋势并未发生逆转。非洲经济在经历了严重的衰退后,2021年实现了4.7%的正增长,这主要得益于全球经济复苏、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国际物流逐步恢复等因素。非洲经济虽然渐有起色,但其复苏步伐明显慢于世界及发展中经济体的平均水平。从趋势上看,影响非洲经济走势的利弊因素兼有。有利因素是非洲资源禀赋优越、人口红利巨大、城市化进程加快、制造业方兴未艾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不利因素是,由于医疗条件落后、防疫体系脆弱、疫苗接种率低,疫情对非洲经济活动的影响不容低估。另则,受到单一经济结构和外向型经济模式的制约,加之俄乌冲突导致全球经济复苏减缓、通胀压力上升、粮食不安全状况加剧、国际融资环境收紧,非洲经济复苏进程或将再度承压,其不确定性也在增加。
在疫情和大国竞争因素叠加的背景下,非洲的国际处境呈现出复杂变化。一方面,非洲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被边缘化;另一方面,非洲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重要性又有所提升。过去一年,世界主要大国通过高层出访、召开峰会、出台政策文件等方式强化与非洲的关系。总体而言,大国竞争对非洲的国际处境是利大于弊,虽然非洲在国际关系中的结构性依附地位短期内难以改变,但随着非洲成为大国竞相争取的对象,非洲外交的选择余地和战略空间也在扩大。面对机遇与挑战,多数非洲国家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拒绝在大国竞争中“选边站”。为应对内外挑战、增强承压能力,非洲国家通过启动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加快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同时依托非洲联盟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积极协调立场,努力通过用一个声音说话来提升非洲的整体影响力。2021年是中非友好交往和务实合作的重要年份。中非双方携手抗击疫情,推动各领域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突出体现在,中非贸易额达254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中国已连续13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非洲52国和非盟委员会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基本实现共建“一带一路”在非洲的“全覆盖”。2021年也是中非合作“论坛年”。中非双方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成功举办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习近平主席就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阐述“四点主张”,宣布对非务实合作“九项工程”,将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向新高度。不过,受新冠肺炎疫情、大国竞争、俄乌冲突、世界经济下行等因素的影响,中非关系发展也面临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
张宏明: 1959年出生,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亚非学会会长,曾赴塞内加尔“黑非洲基础研究所”进修(1988~1989);曾在中国驻几内亚使馆(1991~1993)和驻贝宁使馆(1995~1999)工作。研究领域涉及非洲政治和国际关系。出版著作:《多维视野中的非洲政治发展》(专著,1999)、《近代非洲文化思想经纬》(专著,2008)、《大国经略非洲研究》(主编,2019)等;发表论文:《如何辩证地看待中国在非洲的国际处境——兼论中国何以在大国在非洲新一轮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2014)、《中国在非洲利益层次分析》(2016)、《中国对非洲战略运筹研究》(2017)、《中国在非洲经略大国关系的战略构想》(2018)、《非洲地缘政治的历史轨迹、重大重组和发展趋势》(2018)、《非洲政治民主化历程和实践反思——兼论非洲民主政治实践与西方民主化理论的反差》(2020)和《大国在非洲格局的历史演进与跨世纪重组》(2020)和《大变局背景下中国对非洲的战略需求》(2021)等。
朱伟东: 河南汝南县人,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非洲法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非洲法、国际投资法、国际私法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领军人才,湘潭大学非洲法律与社会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非洲史学会理事,中国亚非学会理事。先后在剑桥大学法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在首尔国立大学法学院任访问研究员;担任英国Cambridge Journal of China Studies杂志编委,南非Journal of Law, Society and Development杂志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以及南部非洲仲裁基金(南非)、上海国际仲裁中心等国内外多家仲裁机构仲裁员。 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担任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亚非学会理事等。研究领域主要涉及非洲法、国际私法、国际商事仲裁法、英国与非洲关系等。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项,在国内外出版社出版非洲法领域的专著、译著9部,在Journal of African Law (英国)、Tydskrif Vir Die Suid-Afrikaanse Reg(南非)、Penant(法国)、Yearbook of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瑞士)、Asia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Journal(新加坡)、Journal of Asian Business Lawyer(韩国)、Transnational Dispute Management(荷兰)等国外期刊以及《中国法学》(英文版)、《西亚非洲》、《民商法论丛》等国内期刊、报纸上发表各类文章200多篇。出版《非洲涉外民商事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非洲商法协调组织》《中非争议解决:仲裁的法律、经济和文化分析》《非洲经济一体化的法律问题》《英联邦非洲国际私法》《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法律文件汇编》等专著、译著10多部。在《西亚非洲》、《中国法学》(英文)、Journal of African Law,Penant,Journal of South African Law,Journal of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Transnational Dispute Management Journal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几十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外交部中非联合计划课题等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