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积极老龄化:人口健康与社会参与

人口老龄化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共同面临的人口发展趋势,而中国作为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正经历着迅速的人口老龄化进程。随着社会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寿命不断延长。但寿命的延长并非一直伴随着健康的延续,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依然不容乐观,这无疑会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挑战。积极老龄化作为应对21世纪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战略被提出,健康、参与和保障是这一发展战略政策框架的三大支柱,这三者相互促进的同时又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个循环体系。健康和社会参与的关系是使这个循环成为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的关键。因此研究二者的关系对于实现积极老龄化、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较多研究关注了社会参与对于老年人口健康的影响,而忽略了健康对于社会参与的作用,并且对于二者的关系也未进行深入的分析。本研究在对国内外关于老年人口健康和社会参与的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2015年的数据,分别从社会参与的类型和频率两方面对老年人口健康和社会参与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为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开发老年人的自身潜能以及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本书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我国老年人整体健康状况一般。我国老年人的身体虚弱指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攀升,且呈现明显的性别和城乡差异:男性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好于女性老年人,且老化速度较女性老年人慢;城镇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优于农村老年人,直至85岁之后高龄组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优于城镇老年人。老年人的心理虚弱指数在平稳中略有波动,且同样存在性别和城乡差异:男性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比女性老年人要好;城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好于农村老年人。

我国老年人整体社会参与水平较低,参与形式不够多样化。从整体上看,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比例不高,有超过一半的老年人没有任何社会活动参与。根据老年人参与各项活动条件概率的特点对社会参与进行分类之后发现,“不愿参与”型老年人比例最高,之后是“人际互动”型、“帮助他人”型,“多样参与”型老年人的比例最低,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项目较为单一,不够多样化。

老年人口健康是社会参与的前提和基础。在保证身体健康的前提下老年人才有可能进行多样化的社会参与,如果健康状况较差则会制约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范围和水平。从健康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类型的影响来看,在不考虑其他控制因素的情况下,老年人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则进行多样化社会参与的可能性越低,“不愿参与”的可能性越高。从健康对老年人社会参与频率的影响来看,老年人个体的社会参与频率在初始水平和增长速度上均存在显著的个体间差异,社会参与频率的增长变化率与初始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反向关系。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社会参与较少。

积极的社会参与是老年人健康促进的有效途径。通过定量研究发现,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类型来看,“多样参与”组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最好,“不愿参与”组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最差,即进行多样化的社会参与对老年人身心健康均有积极的影响。从社会参与频率来看,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在初始水平和增长速度上均存在个体差异。身体虚弱指数的增长变化率和初始水平呈现显著的反向关系,而心理虚弱指数的变化速率和初始状态间则无显著关联。社会参与频率对老年人身体和心理健康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社会参与频率的提高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老年人健康和社会参与的个体差异显著。潜变量增长模型分析发现,老年人个体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在初始水平和增长速度上均存在显著的个体间差异。基期身体健康较差的老年人个体身体状况的下降速度较慢,而心理健康的变化速度和基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则不存在显著的联系。与此同时,老年人个体的社会参与频率在初始水平和增长速度上均存在显著的个体间差异,增长变化率与初始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反向关系。

老年人口健康和社会参与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循环关系。这种循环关系既包括“健康状况好—参与多样化/频率高—健康状况好”的良性循环,也包括“健康状况差—不愿参与/频率低—健康状况差”的恶性循环。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