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是世界大国战略博弈的能源科技高点。截至2022年12月底,全球在运核电机组达到422台,总装机容量超过378314MWe,分布于世界32个国家。2022年,全球共有6台核电机组新并网发电,其中巴基斯坦1台,芬兰1台,韩国1台,阿联酋1台,中国2台;全球共有5台核电机组永久关闭,其中比利时1台,英国3台,美国1台;全球共有8台核电机组新开工建设,其中中国5台,埃及2台,土耳其1台。埃及2台核电机组是非洲大陆46年以来新开工建设的机组。在全球应对能源转型及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核能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优势愈加凸显。世界主要核电国家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支持三代核电技术、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四代核能系统和核聚变技术等的研发。2022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能源署等世界权威机构预测,未来全球核电的装机容量将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本报告全面展示了2022年我国核能发展取得的最新进展。在核能科技创新方面,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科技重大专项有序推进,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科技重大专项示范工程实现了初始满功率运行,“华龙一号”在工程建设、安全运行方面的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小型反应堆、快中子堆、聚变堆研发取得积极进展。在核电生产运行方面,截至2022年12月底,我国商运核电机组数为53台,总装机容量为5563万千瓦,占全国电力装机总量的2.2%;全年核电发电量为4177.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6%,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4.7%。在核电工程建设方面,2022年我国新核准5个核电项目共计10台核电机组;截至2022年12月底,我国在建核电机组数为23台,总装机容量为2549万千瓦。在核燃料循环产业方面,我国铀矿勘查开发取得新进展,核燃料加工生产能力进一步巩固,核电站乏燃料及放射性废物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在核电装备制造方面,我国核电装备自主化和国产化能力进一步提升,主要核电堆型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全年国内核电主设备累计交付54台套。在核技术应用方面,我国同位素自主化生产取得较大进展,核医疗装备国产化加快推进,放射性药物研制取得新突破,核技术应用在工业、农业、安保等领域不断拓展。在核能国际合作方面,“华龙一号”海外首个工程全面建成,“华龙一号”英国通用设计审查(GDA)正式通过,海外权益铀矿保持稳定运行;同时,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核领域治理活动,国际核科学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拓展。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我国主要涉核企业形成了一支规模超21万人的高素质核能人才队伍,核能人才发展的环境不断改善,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在核能行业管理与安全保障方面,相关政府部门正在积极推动原子能法出台、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修订,共发布5项涉核部门规章,核安全、核应急、核安保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本报告分析了当前核能发展的新形势:能源转型趋势下,核能发展正在重新受到重视;国际形势影响下,核能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显现;全球核能科技创新发展方兴未艾;核能综合利用维度与广度进一步拓展。本报告对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核能发展进行了展望,认为:我国核电装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核能利用将扮演多重角色;核能科技创新将支撑我国核能可持续发展;核能产业链供应链能力将进一步巩固提升;核技术应用产业有望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张廷克: 男,1956年8月生,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曾任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长期从事能源、电力行业投资与项目建设运营的管理工作。目前主要从事核能行业的发展战略、规划、管理和政策等研究。
王毅韧: 男,1957年9月生,研究员。现任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特邀顾问。曾任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副局长、国家原子能机构副主任、国家核事故应急办公室主任、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核行业管理、规划与政策研究等工作。
郑玉辉: 男,1942年5月生,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任核工业部教育司司长、中国核工业经济研究中心主 任。长期从事核工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法规、经济、管理等研究工作。
白云生: 男,1965年11月生,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院长。主要从事核能技术及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核工业管理政策法规、体制改革、核能经济等问题研究。
李闽榕: 男,1955年6月生,山西安泽人,经济学博士。现为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理事长、主任,G20国家创新行动高级别专家工作组专家,福建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技评估标准化工作组高级别专家,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科技评估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秘书处顾问。《光明日报》光明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共福建省委副秘书长、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及党组成员、福建省委办公厅厅务会议成员、福建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福建省版权局)党组书记和副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区域经济竞争力、现代物流、省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国家竞争力、科技创新与评价研究。已出版著作《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报告(1998~2004)》《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全球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以北京市、福建省、黑龙江省为例》《金砖国家综合创新竞争力研究报告(2019)》《中国核能发展报告》《中国可持续发展遥感监测报告》《海西经济区与台湾》(在台湾出版)等著作40多部(含合著和主编);主编和共同主编20多种国家级皮书。并在《人民日报》《求是》《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经济日报》《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中国改革》《经济学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科学社会主义》等中央和省级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研究课题,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先后主持完成和正在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研究”“实验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研究”,国家科技部软科学课题“效益 GDP 核算体系的构建和对省域经济评价应用的研究”及多项省级重大研究课题。科研成果曾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届、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以及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三)、福建省第七届至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20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和表彰(含合作),并有20多篇论文和主持完成的研究报告荣获其他省厅级奖励。2015年以来先后获奖的科研成果有:《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2012)》于2015年荣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十二五”中期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荣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2015年度中国发展研究奖三等奖,《全球环境竞争力报告(2013)》于2016年荣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3~2014)》于2016年获评中国社会科学院皮书评价委员会优秀皮书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