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20)》除总报告及附录外,分为教育文化篇、经贸法律篇、企业经营篇、新移民篇四个专题。
总报告回顾了21世纪之前世界华侨华人社会发展脉络和特点,对近40年世界华侨华人在人口数量、分布范围、经济实力、人才储备和组织动员能力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进行了评析,认为华侨华人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约2300万增长到近6000万,遍布全球各地。海外华商经济实力和华侨华人的专业人才数量更增长了近10倍,华侨华人社会的组织程度和动员能力也有较大提升。整体实力飞速增长的华侨华人,将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力量之一。
教育文化篇共有四篇报告,主要调查华侨华人语言使用对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影响。第一篇报告针对东南亚华文学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考察华文学校中华文化传播的效果。第二篇报告调查马来西亚的国民教育政策对不同世代华人语言使用能力的影响。第三篇报告调查印尼不同世代华人母语使用情况及其差异。第四篇报告考察中国、新加坡华人和马来西亚华人的价值观与语言使用的关系。总体而言,虽然华侨华人在汉语学习与中华文化传承方面,受到侨居国语言政策或者其他因素影响,但他们仍然努力传承中华文化,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只是不同世代华人在文化传承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
经贸法律篇包含两篇报告。第一篇报告对我国有关涉侨权益保护法律法规与民事判决进行了详尽的统计及分析,发现现行有关涉侨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更多的是起到一种政策引导与政策宣导的作用,有关涉侨权益保护法律法规预设之立法目的与法律政策,均有进一步完善与升级的必要。第二篇报告分析了2006~2018年全球110个国家贸易、文化等层面的基础数据,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合作促进了全球孔子学院(课堂)数量的增长和中国汉语文化的传播,还增加了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以及对外贸易的畅通。
企业经营篇以扎实的个案研究入手,调查分析了近代东亚、东南亚华商网络,以及当代东南亚华人家族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特点。第一篇报告指出,日本长崎的华人企业泰益号,在近代以家族经营和地缘关系的结合为基盘,以东亚和东南亚开港口岸为中心建构起多角而广域的商贸网络,为构建东亚地域秩序提供了内在动力。第二篇报告指出,菲律宾、泰国和马来西亚三国的华人家族企业,其传统保守的经营模式与西方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大不相同,有独自的风格与特点,华人企业家表现出的精神不仅有助于家族企业的传承发展,而且能在面对经济不景气时做好应对,快速从经济衰退中复苏,从而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新移民篇调查了柬埔寨和新加坡两国的华人移民情况。第一篇报告梳理分析了近30年来中国人移民柬埔寨的背景、基本情况与特点。虽然2010年以来柬埔寨的中国新移民快速增长,但近两三年以网络赌博为代表的个别行业的畸形膨胀,已成为干扰新移民正常发展的消极因素。目前,柬政府的政策调整和中柬双方的联手打击,使赴柬新移民面临一个调整和过渡期。第二篇报告对移民新加坡的高层次科研人才进行了深度访谈,发现影响他们移民新加坡的主要因素包括事业发展、薪资待遇、子女教育、个人亲情等。
《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20)》通过以上四个专题全面把握目前华侨华人在海外的最新生存现状,并提出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张禹东: 男,籍贯福建惠安。1982年2月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现为华侨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海外华人宗教与闽台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侨办和福建省重点学科带头人。社会兼职为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福建基地常务副主任、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中国侨联委员、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妈祖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福建华侨史》副主编等。 研究领域主要为华侨华人宗教与文化和宗教学理论。近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华人社会网络与中国传统宗教关系研究”“东南亚华人传统宗教源流、演变及现代转化之研究”等2项,以及省部级社会科学基金6项,参与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华侨华人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研究”。在《世界宗教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哲学动态》等刊物发表的论文有《东南亚华人传统宗教的构成、特性与发展趋势》《马来西亚的华人宗教文化》《新加坡华人宗教信仰的基本构成及其变动的原因与前景》等30多篇。出版的著作有《宗教与社会——华侨华人宗教、民间信仰与区域宗教文化》《华商管理学》等5部。获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
游国龙: 男,籍贯台湾台北,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学专业,法学博士,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后,现为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心理文化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为华侨华人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理论、心理文化学理论。
贾益民: 1956年10月16日生,山东省惠民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名誉院长,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生活哲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华文教育与汉语国际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美学、比较文学与文艺学、华侨华人与“一带一路”、侨务公共外交等。论著有《比较文学与现代文艺学》(专著)、《文学理论》(高校教材,副主编)、《比较文学与比较美学》(论文集,副主编)、《语言与文化论集》(主编)、《中文》(海外华文教材12册,含练习册、教师教学参考书共48本,主编)、《华文》(柬埔寨华校教材12册,含练习册、教师手册共36本,主编)等。 科研项目包括: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海外汉语教材编写及研究”;2.国务院侨办、国家汉办“海外华文教材编写”项目;3.国务院侨办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华文教育学”;4.国务院侨办“多媒体华文教学光盘研制”项目:《中文》《汉语》等。1987年被评为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优秀社会科学工作者;1988年获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
陈文寿: 福建厦门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东北亚区域史、华侨华人与侨务政策、台湾问题与两岸关系、移民与国际关系。
庄国土: 博士,厦门大学历史学和政治学博士生导师、特聘教授,广西首批“八桂学者”,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讲席教授。教育部社科委员会委员兼综合研究学部(含国际问题、港澳侨台和交叉学科)召集人,中央统战部、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东南亚研究会会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厦门大学学报》编委和《南洋问题研究》主编。主要从事华侨华人研究、亚太研究和中国-东南亚关系研究。出版著作5部,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多份研究报告获省部级及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