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报告(2012~2013)》作为新春之礼献给读者。本报告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导下,会聚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与致力于非传统安全问题思考的青年研究者,就中国面临的生存安全与发展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报告从“非传统安全治理”的视角,对全球安全、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人(类)的安全的现状进行了反思,彰显了中国学者对丰富“安全内涵”、建构“中国视界”、拓展“外交路径”、关注“积极和平”、创新“安全治理”、倡行“文化自觉”以及重塑“国家类型”的努力。 本书的一大创新之处是对非传统安全进行了新的分类,针对“国际问题国内化、国内问题国际化”的安全态势,以非传统安全事件发生与问题的起源为基点,以国家不同的外交和内政应对方式为标准,把非传统安全威胁大体划分为国际“外源性”、国家“内源性”、边疆“双源性”以及与军事交织的“多源性”四大类型。 本书的总体结构:两篇序言和一篇总报告,揭示了2012年非传统安全的总体图景和2013年的问题与趋势;三篇综合报告,依次分析了海洋安全、反恐趋势和女性安全;十四篇专题报告分别按上述四大类型进行编排,阐述了海洋安全、女性安全、金融安全、生态安全、人口安全、食品安全、土地资源安全、水资源与粮食安全、边疆安全、信息安全等重要主题,探讨了全球恐怖形势与反恐进程、中日韩三国的非传统安全合作、中国公民海外安全保护、国际非政府组织与人的安全保护、军队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等主题。 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和美中国”建设需要安全治理方式的转变,而安全治理方式转变的基础则是新的安全体制建设。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袁明教授认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觉,体现在信息交汇、文明交融中,也体现在思想交流、学术交叉中,《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报告(2012~2013)》的出版,应是这种“交汇”“交融”“交流”与“交叉”的一件值得做的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逸舟教授指出:盘点过去十余年中国学界的非传统安全研究,突出的进展与成就是:推出了一批有质量、有特色的研究成果;以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建立与非传统安全管理专业博士点设置等为标志,在制度建设和培养人才方面做了持续努力;与国外同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既使中国的非传统安全研究保持前沿性、畅通性,也令它在国际上处于活力十足状态。因而希望非传统安全研究年度报告能一直做下去,并不断提升研究的质量、水平和创新程度。
余潇枫: 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访问学者。中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全球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2000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出版著作有《哲学人格》、《非传统安全概论》、《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人格之境:类伦理学引论》、《比较行政体制》、《国际关系伦理学》、《公共危机管理》、《浙江模式与地方政府创新》等。
李金珊: 女,浙江苍南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财税大数据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委员会成员,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财政学会理事,中国审计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公共预算管理、财政制度。在财政预算绩效领域出版和发表了一系列著作与论文,已出版《繁花似锦,中看又中用?——公共文化专项资金政策绩效研究》(合著)、《多管齐下,水到渠就成?——水稻生产补贴政策绩效研究》、《预算项目支出政策绩效评价研究》等多部著作。已发表了《关注公共资金政策绩效 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政策效益》、《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政策绩效及其制度因素探究》、《从农民增收视角探究农业补贴政策的效率损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刍议:3E维度的引入与改进》、《财政专项政策绩效评价的逻辑与方法》、《国家治理体系下绩效预算改革的路径选择》、《当代财政政治学的新知识与新实践》(合著)等主题论文。主持有关财政预算绩效领域的国家和省级课题项目10余项。
米红: 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浙江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执行所长,研究方向为宏、微观人口数据挖掘与系统仿真分析
魏志江: 博士,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山大学韩国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非传统安全与国际安全理论以及东亚国际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