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冠疫情冲击渐趋走弱,“拼经济”成为时代主流。对于闽商来说,2022年是一个重整行装、向新时代再出发的节点。随着各行各业的加速复苏,闽商有优势的行业逐渐摆脱疫情影响,步入正轨。闽商恢复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2年,“闽商制造”频频亮相北京冬奥会与冬残奥会,突出了闽商在困境之中的亮点,也表明闽商制造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进而打造“闽商智造”的未来趋势,这为闽商优势产业提供了转型发展的方向和路径。2022年,闽商不仅仅在国际体育赛事中表现抢眼。动力电池、消费类电池、珠光材料、灯用钨丝,以及不锈钢新材料、绿色建材、光电材料、办公软件等产品在国内乃至国际都占据了“一席之地”,表现出闽商日渐增强的国内国际影响力。就境外闽商而言,他们在2022年仍是所在国经济的强大驱动力。在非洲地区,闽商闽企成为推动福建外贸的新的增长极。就国内来说,闽商不仅在社会公益、慈善捐赠方面继续发力,而且正在努力提升企业发展的质量,推动福建从“民营经济大省”向“民营经济强省”加速前进。
2022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晋江经验”20周年,各界焦点也纷纷转向孕育了这一重要经验的泉州。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强市,泉州的经济发展在中国十分耀眼。其中,晋江民营经济更是突出,打造了1个超2000亿元鞋服产业集群、1个超千亿元纺织产业集群,以及食品、建材两个超500亿元产业集群。中国“鞋都”“伞都”“体育之都”“拉链之都”等多个头衔加身,50家上市公司、42个中国驰名商标,诸多行业龙头使泉商在闽商群体中卓尔不凡。当然,泉州其他地区的经济表现也不乏亮点。如惠安的达利园、南王科技,石狮的飞通科技、通达机械,以及德化的陶瓷、永春的醋、安溪的茶产业等,共同造就了泉州杰出的民营经济活力。
民营经济兴,则福建兴;民营经济强,则福建强。未来,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重中之重,大力支持民营企业阔步前行,推动民营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已列为福建重大议程。展望2023年,闽商的新征途将更加辉煌灿烂!
苏文菁: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福州大学教授,福州大学闽商文化研究院院长;福建省重点智库培育单位“福建省海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美国康奈尔大学亚洲系访问学者、讲座教授;北京大学特约研究员;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福州大学主任;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皮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福建省海洋与渔业经济研究会理事会副会长。研究领域:区域文化与经济、海洋文化、文化创意产业。 2016年,策划出版国家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丛书”;2010~2016年策划出版“闽商发展史”丛书十五卷。近年来,策划并主编了《闽商蓝皮书·闽商发展报告》、《海洋文化蓝皮书·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系列出版物。主编《闽商文化研究》杂志。出版的个人专著代表者有《闽商文化论》、《福建海洋文明发展史》、《世界的海洋文明:起源、发展与融合》、《海洋与人类文明的生产》、《海上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理论与实务》等。其策划、主讲的《海洋与人类文明的生产》获教育部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被“学习强国”首页多次推荐。 多年来,致力于将闽商文化知识体系为相关职能部门服务的转化工作与智库参谋工作。其中,主编的《闽商蓝皮书·闽商发展报告》是一个智库工作平台。
徐德金: 中新社福建分社社长,高级记者;闽商杂志社社长、总编辑;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新闻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副会长,华侨大学兼职教授。主编《跨越40年:闽商创业史》,该书获2019年“闽版好书”;出版图书《宽阔的河流》。组织闽商论坛、闽商下南洋等大型学术、采访活动,参与“闽商蓝皮书”的出版撰写工作;为发展中国家青年创业研修班讲授“闽商在全球的事业版图”等专题课程数十场。曾获福建省首届双十佳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
福州大学闽商文化研究院: 创建于2008年5月。福州大学聘任陈营官为研究院名誉院长、苏文菁教授任院长。研究院以“闽商是中国海洋文化的践行者、海上丝绸之路的创建者”为核心学术观点,以“追寻闽商历史足迹、传承闽商文化精神”为主旨,融合福州大学学科优势,以全球化、综合性、多学科的角度研究区域文化,深入探讨闽商文化所代表的中国海洋文化、工商业传统在建设海洋强国时代的深厚内涵。
福建省闽商文化发展基金会: 2011年9月在福建省民政厅依法登记,业务主管单位为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始终坚持以闽商文化研究为基础,提升闽商在中华文化体系中的社会历史地位;打造闽商的整体文化形象,弘扬闽商精神;致力于推动闽商文化发展,以促进福建经济文化事业的全面腾飞为宗旨。重点资助闽商文化相关公益活动,闽商文化专题研究项目和著作出版,以及表现闽商精神的影视、动漫、游戏等文化产品的制作等。
中国商业史学会: 1985年经民政部登记成立,国家一级学会。学会重点研究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各时期商人、商业组织、商品流通、商业文化、区域商业、城市商业等的发展史及海外华商史;组织开展境内外学术交流,开展商人史、商帮史、商品史、企业史、管理思想与文化史、外贸史、民营工商史、地方商业史、商业志等的研究和交流,撰写研究报告、编著系列著作和教材;组织开展商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