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系统变暖的趋势仍在持续,并且呈现加速态势。2022~2023年,全球气候变化与年际波动叠加引发全球性气候异常,世界多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并创下新纪录。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全球共识,俄乌冲突、科技创新、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等因素可能影响未来转型的步伐。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挑战,中国在大力稳经济的同时,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和落实“双碳”目标取得新进展。本书总报告对应对气候变化形势进行了分析与展望,分报告首先介绍了气候变化科学新认识,接着盘点了国际气候治理进程,然后展示了中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和行动,分享了行业和城市低碳发展进展等,附录依惯例收录了2022年全球、“一带一路”区域和中国气候灾害的相关统计数据,供读者参考。
报告认为,第一,全球变暖趋势持续,全球高温不断刷新纪录,温升首次单月破1.5℃,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多地遭遇创纪录的高温和暴雨。气候变化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复合型气候风险加剧。第二,疫情后全球碳排放量快速反弹创新高,俄乌冲突对能源转型的影响长期化,国际经济技术竞争空前激烈,这些使得减排成效放缓,但是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的深入推进,IPCC评估报告不断更新,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国际共识。第三,全面均衡的全球盘点已开启,全球集体量化减排目标为全球气候行动提供保障,全球适应目标将推动国际社会对适应问题的关注,设立“公正转型路径工作方案”议题,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整体转型。第四,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坚定不移地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落实“双碳”目标取得新进展。“1+N”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地方因地制宜实施“双碳”行动,积极稳妥推进能源转型,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进一步深化。
展望未来,虽然各种发展挑战依然存在,但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国际共识,更加积极的减排意愿在联合国框架下不断涌现,各国的气候行动也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坚毅前行。国际社会将在减排目标方面不断取得进展;在适应方面,随着全球适应目标的提出和实施路径的逐渐明确,国际合作和各国的国内行动也将迈出更大步伐,推动建立更具韧性的气候适应系统;在转型发展方面,与碳中和目标实现相匹配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措施体系的构建将成为国际趋势,新能源产业、数字产业以及环保节能产业等将成为转型发展新动能,并持续推动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同发展。
陈振林: 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理学博士。世界气象组织(WMO)执行理事会成员,世界气象组织中国常任代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中国代表。多次代表中国气象局参加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LNISDR)、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等国际组织的活动。长期组织参与国内气候变化工作,负责全国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防灾减灾和气候变化研究型业务体系建设,推进气象灾害影响预报、风险预警和早期预警国际合作网络建设,推动建立常态化气象灾害防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著有《城市气象灾害风险防控》等多部著作。
王昌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1991年研究生毕业后到国家发改委工作,曾任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和产业经济研究,在《求是》《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100余篇,著有《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我国重大技术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等,曾多次获得国家发改委优秀成果奖励。
巢清尘: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理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气候系统分析及相互作用、气候风险评估、气候变化政策。现任世界气象组织气候服务常设委员会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常任理事、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碳中和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领衔作者。曾任2021~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社会发展领域环境专题气候变化子领域副组长。曾任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世界气象组织基础设施委员会成员、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研究组联合主席与指导委员会委员。长期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谈判。主持国家和省部级、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合著80余篇(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入选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中国气象局气象领军人才。曾获中国科学院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
陈迎: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领域为环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国际气候治理、气候政策等。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主要作者。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科学知识与技术伦理委员会(COMEST)委员,“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CNC-FE)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和承担过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合作的重要研究课题20余项,发表专著、合著、论文、研究报告等各类研究成果100余篇(部),曾获第二届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2010年),第十四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11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2022年、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和优秀对策信息奖等。2022年获得“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胡国权: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理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气候变化数值模拟、气候变化应对战略。先后从事天气预报、能量与水分循环研究、气候系统模式研发和数值模拟,以及气候变化数值模拟和应对对策等工作。参加了第一、第二、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编写工作。曾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国家发改委等资助的项目10余项,参与编写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30余篇。
庄贵阳: 经济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建设“登峰战略”气候变化经济学优势学科建设项目学术带头人之一。主持完成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发表专著(合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曾多次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和优秀对策信息奖。2019年获得“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主编的著作《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之道》入选中宣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好书荐读书单,该书英文版获评第二十三届输出版优秀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