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发展,针对我国创新能力不高、科技发展水平较低、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有待提升等问题,党和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新发展的政策,以期为发挥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提供更好的体制机制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并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进入新时代以来全国和各地区创新发展水平进行量化评估、分析总结就显得日益迫切,基于量化评估分析结果对未来推动创新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年度的高质量发展蓝皮书以“践行创新发展理念”为主题,包括总报告以及技术创新篇、体制机制篇、调查研究篇、区域发展篇和国际借鉴篇,全面而富有建设性地评价当前我国经济创新发展水平,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总报告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构建体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经济创新发展指数,并对新时代十年即2013~2022年全国和各地区经济创新发展水平进行测算。研究表明,2022年中国经济创新发展指数为34.33,较2013年增长了47.60%,年均增长率达到4.4%。二级指标中,制度与环境指标得分从6.42提高到8.96,资源与投入指标得分从3.80提高到6.38,产出与效益指标得分从13.03提高到18.99。从各地区的情况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创新发展指数总体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且在制度与环境、资源与投入、产出与效益上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并未呈现明显的收敛趋势。未来推进创新发展,应进一步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作用,为创新发展营造更好的政策制度环境。应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加快构建高质量区域创新体系,缩小区域之间的创新发展差距。
分报告由技术创新篇、体制机制篇、调查研究篇、区域发展篇和国际借鉴篇组成,从不同角度对近年来中国经济创新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展望,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其中,技术创新篇分别对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基因与生物、临床医学与健康、深空深地深海和极地探测七大科技前沿领域技术创新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展望;体制机制篇分别对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知识产权法治保障体系、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机制、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进展进行分析和展望;调查研究篇分别对国家科研机构(以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为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以北京大学为例)、科技领军企业(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宁夏大学省部共建煤炭高效利用与绿色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的科技创新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区域发展篇分别对北京、上海、粤港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成渝地区科技创新中心发展进展进行分析和展望;国际借鉴篇分别对美国、德国、日本科技创新最新动态进行追踪和分析。最后,本书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新发展重要事件进行了梳理回顾。
谭日辉: 博士,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与管理处处长、北京城市管理研究基地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社区、城市治理、社会治理、应用社会学等。主要代表作为《一个南方城市的空间社会学研究》(专著)、《北京社区治理机制研究》(专著)、《管理创新与政策选择——政府培育扶持社区社会组织的研究》(合著)、《社会心态与民生建设研究》(合著)、《2020北京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研究》(合著)、《社会组织发展的深层困境及其对策研究》(论文)、《留下、离开还是等待——流动人口城市化的群体分异及其治理》(论文)、《风险社会视域下的韧性城市建设研究》(论文)、《数字平台优化韧性城市建设研究——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例》(论文)等。
邹一南: 经济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硕士生导师,校(院)教学与智库建设创新工程乡村振兴项目组首席专家,国家高端智库委托课题“高质量发展蓝皮书”项目负责人。主要研究发展经济学、国民经济学。主持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国家高端智库课题,在《管理世界》《中国农村经济》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9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曾获2016年度、2017年度、2018年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创新成果一等奖,2017年度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2022年度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关键小事”调研攻关活动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第11~15届优秀皮书奖、优秀皮书报告奖,2020年被团中央、人社部授予第20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韩保江: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原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入选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和国家首批“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习近平经济思想。先后出版《西方世界的拯救——现代西方收入分配制度变迁与贡献》《全球化时代》《刀尖上的舞者:关于中国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的案例研究》《中国奇迹与中国发展模式》《瞭望中国:关于中国发展前途的思考》《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难题与出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专著,主编或编著《国际市场学教程》《劳动关系概论》《当前中国经济热点:18个怎么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史》《中国人怎样干成了小康社会》等著作30多部,策划并主编《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系列蓝皮书。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瞭望》等著名报刊上发表论文200多篇,有多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李蕾: 管理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科研秘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创新管理、战略管理。美国罗犹拉·马利蒙特大学访问学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创新工程“创新发展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课题组首席专家。长期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县委书记研修班等主体班次主讲“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课程,在《中国行政管理》《中国软科学》《国际经济合作》《人口与发展》《光明日报》《学习时报》等期刊和重要报纸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公开出版《企业战略联盟与竞争力提升》《中国企业成长实践研究》等多部学术专著。撰写的英文管理案例有四篇被美国哈佛大学案例库收录,撰写的中文管理案例曾入选第二届、第三届“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
朱晟君: 理学博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兼任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兼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区域研究协会中国分会理事兼副秘书长、英文期刊Growth and Change共同主编(Co-Editor-in-Chief)。主要研究全球化与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等。在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Regional Studies等英文期刊及《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地理科学》《经济地理》等中文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100余篇,其中英文论文5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3部。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黄廷方/信和青年杰出学者奖、中国地理学会科学技术奖——青年科技奖等奖励,研究成果“中国工业地理格局动态演化研究”入选中国地理学会2021年度“中国地理科学十大研究进展”。
周密: 经济学博士,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长期从事中央重大政策的理论化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创新经济地理学、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与政策等。近年来,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世界经济》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理论参考》等全文转载。已出版著作3部。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天津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60余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全国智库优秀成果奖、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天津市高校智库优秀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一等奖、天津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0年度天津市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多篇咨政建言报告获得国家和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
贺灿飞: 理学博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6),国家教材委员会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现为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区域研究协会中国分会理事长、国际地理联合会经济空间动态委员会执委,国际区域研究协会研究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主持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土资源部行业公益性课题以及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和基础设施司、世界银行、能源基金会等委托的课题多项。兼任《地理研究》《地理科学》《世界地理研究》《城市与环境研究》副主编,Growth and Change共同主编(Co-Editor-in-Chief),Urban Studies国际通讯编辑。在国内外知名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70余篇,其中国际期刊论文110多篇,出版著作20余部(含合著)。获评北京市优秀教师、第三届全国优秀地理科技工作者,获第九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以及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二届吴传钧人文与经济地理优秀论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