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的2024年度分析报告(社会蓝皮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研究机构专家、高校学者以及政府机构研究人员撰写。
本报告认为,2023年是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在过去的几年中,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化解了新冠疫情的重大风险挑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征途上获得了阶段性胜利。2023年成了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之年。一年来,中国加大力度落实稳经济、稳就业、保民生各项举措,国民经济总体上延续了恢复态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保持稳定,民生福祉稳定增进。
本报告指出,2023年,在党中央坚强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经济社会形势恢复向好,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水平提高、教育均等化、社会保障、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有效进展。国民经济逐渐回暖,产业结构有所优化;新业态成为当前就业的新亮点,新业态就业总人数和占比增长较快;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结构继续改善,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民生事业发展质量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多元主体的社会治理能力进一步整合,打击网络犯罪取得重大进展;生态文明制度不断完善,绿色环保经济初具规模。
本报告也强调,2023年,中国进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世界格局正处于全球化和去全球化的十字路口。另一方面,国内社会经济与人口结构经历深刻变化。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仍然处于逐步恢复趋势,就业还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此外,中国人口进入负增长区间,人口红利优势逐步消失。在国际与国内环境的双重变化中,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2024年及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将继续保持稳步发展的势头,同时也将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统筹发展与安全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头等大事。2024年,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扎实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加就业机会、确保就业稳定;要下大力气改善居民收入分配结构,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加强社会保障和民生事业建设,完善兜底社会安全网;要不断优化生育和养老社会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要以基层社会治理为重点,深入开展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要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
本报告以翔实的统计数据和实地调查资料为依据,分四大板块,用1篇总报告和17篇分报告,分析讨论2023年中国经济社会运行发展的总体状况和未来形势。总报告分析了2023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和问题以及2024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需要,提出了应对挑战和难题的若干对策建议。第二板块为发展篇,由6篇报告组成,比较全面地分析了2023年我国劳动就业、居民收入和消费、教育事业、社会保障事业、公共卫生事业以及社会治安等领域的形势和问题。第三板块为调查篇,包括6篇调查报告,这些报告基于翔实的调查数据,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当前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以及人民群众的感受,分析了活跃志愿者、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大学生等重要社会群体的现状与需求,分析了我国当前居民低碳消费状况以及消费维权状况。第四板块为专题篇,由5篇专题报告组成,分别考察了2023年中国互联网舆论场动态、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劳动者状况、食品药品安全形势、养老产业发展状况以及乡村振兴推进形势。在所有这些问题上,各篇分报告都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王春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农村社会学、农村流动人口、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海外移民等方面的研究。曾主持和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的研究,先后出版《社会流动和社会重构》《中国农村社会变迁》《中国城市化之路》《巴黎的温州人》《中国农村社会分化和农民负担研究》《移民空间的建构——巴黎温州人跟踪研究》等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中国人口科学》等期刊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
李炜: 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发展社会学、社会分层、社会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成果:《社会福利建设研究的民意视角》(专著)、《提升社会质量的社会政策建设》(著作/合著)、《农民工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态度》(论文/合著)、《与时俱进: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社会调查研究的发展》(论文)、《社会公平感:结构与变动趋势(2006—2017年)》(论文)。
邹宇春: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展社会学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副教授,CSS课题组核心成员,中国社会学会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与大数据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社会蓝皮书副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发展与社会结构分层、社会资本与信任、青年发展。 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青年研究》、《社会》、《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报》、Glob Ment Health、PLOS ONE、Health & Place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著有《中国城镇居民的社会资本与信任》《当代中国社会质量报告》,主编《仗卷走天涯:全国大型社会调查之督导笔记》等。 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领域重大创新项目“共同富裕的阶段性衡量”(23YZD002)子课题负责人,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实验室孵化项目“我国社会结构变迁的仿真模拟和推演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智库应用对策研究项目“我国婚育少子化与老龄化的现状、困境与应对”等,参与各类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项目60余项。
陈光金: 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研究》主编。主要研究领域:农村社会学、社会分层与流动、私营企业主阶层。主要研究成果:《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回顾与前瞻》(专著)、《新经济学领域的拓疆者——贝克尔评传》(专著)、《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合著)、《当代英国瑞典社会保障》(合著)、《内发的村庄》(合著)、《中国小康社会》(合著)、《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合著)、《多维视角下的农民问题》(合著)、《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合著)等。
朱迪: 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消费与文化社会学研究室主任(主持工作)。主要研究领域:消费社会学、青年与青少年、社会分层、新业态与新经济以及互联网与社会。主要研究成果:《“宏观结构”的隐身与重塑:一个消费分析框架》(论文)、《市场竞争、集体消费与环境质量——城镇居民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混合研究方法的方法论、研究策略及应用——以消费模式研究为例》(论文)、《新中产与新消费——互联网发展背景下的阶层结构转型与生活方式变迁》(专著)、《骑手的世界:对新职业群体的社会调查》(合著)、《品味与物质欲望:当代中产阶层的消费模式》(专著)。
李培林: 博士,研究员,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主要研究领域:发展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工业社会学。主要研究成果:《村落的终结》(专著)、《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学分析》(专著)、《和谐社会十讲》(专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专著)、《转型中的中国企业:国有企业组织创新论》(合著)、《新社会结构的生长点》(合著)、《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合著)、《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分析》(合著)、《中国社会发展报告》(主编)、《中国新时期阶级阶层报告》(主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