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我国首批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简称“国家级绿金改试验区”)的收官之年,作为我国先行先试探索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缩影,其积累了一系列创新经验并切实成为推动地方绿色金融深化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绿色金融“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框架引领及国家级绿金改试验区的经验推广下,绿色金融开始在我国更多地方应用发展,并涌现出一批除国家级绿金改试验区之外的先进地区,其在绿色金融方面开展的探索同样值得关注。同时,基于新时代“双碳”目标的发展需求和多元化金融体系构建的要求,绿色金融体系加速延伸融合,进一步向转型金融、气候投融资、生物多样性金融、科技金融拓展,绿色金融政策指导文件与市场创新工具也越发多元。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地方绿色金融发展评估课题组自2018年开始研究并发布地方绿色金融发展指数,基于客观性、公平性、可比性、科学性四项基本原则构建了一套评估地方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基于对全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指标结果的对比,系统梳理当年度评价周期内绿色金融发展现状,总结我国地方绿色金融发展的总体趋势与特点,为关注地方绿色金融进展、推动地方绿色金融发展的相关人士提供参考。在2022年评价周期内,课题组基于我国地方绿色金融发展的特点,对评价指标做出局部调整,使其更加契合我国地方绿色金融正在由地方试点拉动向全国各省域覆盖拓展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从而更好地反映省域绿色金融发展进程。
整体来看,我国31个省份的绿色金融发展表现分为三个梯队,三个梯队的总体分布较上一周期无显著变化,但梯队内部的省际排名变化较为明显。具体来看,第一梯队省份基本保持不变,国家级绿金改试验区、金融生态水平领先的地区及地方产业绿色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较高。以浙江、广东为代表的国家级绿金改试验区所在省份保持先发优势,同时立足新起点开展新探索,推进下辖市县依托既有经验因地制宜地部署工作;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发达地区持续利用既有基础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力争打造新示范试点;以山东、四川为代表的其他省份则以点带面打造新引擎并聚焦地方特色,促进绿色金融实践落地及市场效能激发。第二梯队省份的得分差距较小,其中湖北、重庆等地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排名较上一年度有明显提升,表明更多省份开始重视发展绿色金融。第三梯队省份仍以西南部、西北部和东北部省份为主,整体较上一年度虽有进展,但在绿色金融政策指导或市场创新方面与前两个梯队仍存在一定差距,有待继续探索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此外,本报告以专章形式分析了“金融科技赋能地方绿色金融深化发展”,这既是绿色金融领先地区的重点实践,也是未来深化绿色金融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地方深化发展绿色金融,仍存在信息收集困难、数据精准度不足等问题,制约绿色金融提质增量,未来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可有效提升数据精准度与绿色金融服务效率,降低业务及人工服务成本,打破发展绿色金融的信息壁垒,实现金融风险的有效监管,为地方绿色金融的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下一阶段,经过首批国家级绿金改试验区经验的推广以及更多领先地区的实践创新,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路径将进一步成熟,更多地区将因地制宜地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绿色金融体系,气候投融资、生物多样性金融、蓝色金融等试点工作的相继开展也将拓宽绿色金融的内涵,推动绿色金融发展进入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