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能源局势发生深刻变革,各国不断加大清洁能源发展力度,促进能源供应结构本土化、清洁化。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势头强劲,清洁能源投资显著超出化石能源,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供需格局正加速向更加绿色低碳的新能源转型。围绕电动汽车等新能源产业展开的大国博弈更加激烈,美欧先后出台法案积极吸引海外清洁能源产业回流,力争掌握产业链控制权。碳边境调节机制等规则实施进入实质性阶段,国际碳规则壁垒效应逐步显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虽持续推进,但各国利益分化严重,地域间意识形态对立和地缘政治矛盾不断加剧,气候合作难度正在加大。
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逐步完善,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可再生能源装机历史性超过煤电比重,风电光伏成为新增发电装机和新增发电量的双重主体,绿色低碳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双碳”工作推进取得积极进展,与此同时,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外部环境日趋复杂。美欧不断加大对我国新能源等产业的打压遏制,国际碳规则对钢铁、铝等产业影响较大,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需海外关键矿产面临供应风险。另一方面,在疫后经济恢复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背景下,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仍将持续增长,统筹经济增长、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之间关系面临挑战。新能源基地式开发面临消纳难题,重点行业低碳转型仍有技术和成本压力,碳减排激励约束机制尚不完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展望2024年,将深入推动能源革命、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技术创新促进节能降碳提效,以更完善的制度体系支持“双碳”工作。首先,新型能源体系顶层设计将加快出台。加快实现化石能源与新能源融合、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融合、“源网荷储”融合、集中式和分布式融合以及不同市场之间融合。其次,能源结构调整将稳步推进。夯实煤炭兜底保障作用,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深化油气体制改革。优化新能源发展布局,探索集中外送与就近消纳统筹协调发展。再次,重点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推进工业、交通、建筑、农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更新改造,加快CCUS等减碳、负碳技术应用。积极发展战略新兴技术,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又次,“双碳”政策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加快构建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动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最后,积极推进“双碳”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中美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加强中欧沟通协调,妥善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解机制,推动我国绿色低碳产品和技术标准与国际规则相衔接,主动参与、积极引领国际能源治理规则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