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23)》是由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组织,联合全国20多个科研机构、近50位专家学者参与创研的第六部国家中心城市蓝皮书。本部皮书以“扩大内需战略与特大型城市建设”为主题,分析了当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的经济形势下,2022年各国家中心城市和其他特大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水平和发展态势,以及各城市在扩内需促消费稳增长方面的做法、成效及对策措施。
本书分为总报告、评价篇、城市篇、案例篇、探索篇等五个部分,结构和内容如下。
总报告。《2022年特大型城市扩内需促消费稳增长建设报告》,基于21个超大和特大城市,尤其是9个国家中心城市在2022年和2023年1~4月城市主要经济社会指标情况,通过分析各城市扩内需促消费稳增长的主要举措和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分析了在新发展阶段特大型城市应勇于承担扩内需促消费稳增长使命担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释放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潜能、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提振和增强民间投资信心与活力、大力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培育壮大各类新型消费、加大金融支持扩大内需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改革开放,以及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等对策建议。
评价篇。《2022年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指数及成长性指数评价分析》,对包括9个国家中心城市在内的21个特大型城市进行了统一的权重计算和建设指数测度,国家中心城市中,北京、上海、广州建设指数位列第一梯队,成都、武汉、重庆、西安建设指数位列第二梯队,郑州和天津建设指数位列第三梯队;与其他12个特大城市相比,西安、郑州、天津的建设指数在21个特大型城市中分别排在第12、第15和第16位,其余6个国家中心城市位列建设指数前10。各国家中心城市2022年的成长性指数均有较大幅度降低,城市成长性排名变化明显,综合成长性指数最高的是成都,其次是郑州、重庆、武汉,天津、北京和广州成长性分别排在第5、第6和第7位,上海和西安成长性为负,排后两位。其他12个特大型城市的建设指数测度中,深圳、南京、杭州和青岛位于第一层级,建设发展指数均在0.45以上;济南、长沙、昆明等位于第二层级,建设发展指数在0.35~0.42;沈阳、佛山、大连、东莞、哈尔滨位于第三层级,其建设发展指数在0.32~0.36。
城市篇。各报告全面展现了2022年9个国家中心城市在扩大内需战略下城市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研判了国际国内环境深刻变化下,各城市在扩内需促消费稳增长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特大型城市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破解社会需求不足和消费不振的政策及举措。
案例篇。选取了各个国家中心城市在扩内需实践中比较有特点、有特色的创新举措进行专题研究,如北京、上海、天津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重庆、西安的扩内需促消费相关实践,郑州制造业发展,以及成都的公园城市实践等。
探索篇。针对城市消费能级跃迁、产业转型、数字经济发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居民消费行为城市热点和重点问题等开展了探讨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城市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陈耀: 经济学博士,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区域经济评论》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央组织部“院士专家西部行”、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活动受邀专家、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专业研究领域:区域经济、产业空间组织和政府政策。代表性论著有《国家中西部发展政策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学前沿2010/2011》等,在《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辞典》等,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管理》《区域经济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和各项研究报告数百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发展研究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等十余奖项。
徐艳红: 武汉大学理学博士,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院长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发展、城市生态。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项,其中,河南省社科联项目2项,郑州市社科联项目1项,教育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项,郑州师范学院定向招标课题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水专项、国家统计局课题,以及省市科技部门软科学项目等8项。发表论文及报告14篇,其中SCI、EI检索4篇,核心5篇;获得省、市社科联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2项,全国优秀皮书报告奖1项。
仇保兴: 国际亚欧科学院院士,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
刘国际: 工学博士,郑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化工学会理事,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化工学会理事长,《化工学报》编委,河南省绿色催化加氢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南省绿色催化与分离技术工程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型催化剂开发、绿色化工工艺过程开发。先后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厅局级科研项目10余项、企业委托项目20余项。作为成果第一完成人,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郑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在国内外正式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60余篇被SCI/EI收录。
张铟: 工学博士,郑州师范学院院长、三级教授,郑州大学、中原工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监理工程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工程结构性能监测与控制”创新型科技团队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FRP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结构的力学性能仿真分析、装配式建筑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主持或主要参与已鉴定省级科研项目5项,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南阳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先后在权威期刊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主编或参编教材5部。
胡明生: 博士,郑州师范学院副校长、教授。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河南省教育科研计算机网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专委会委员,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长期从事计算机教学管理和相关课程教学,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数据挖掘。主持国家级研究课题2项,参与国家级研究课题4项、省级研究课题10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撰写专著1部,主编教材2部。
喻新安: 男,经济学博士,教授,研究员,河南省第十一届政协常委、学习和文史委副主任,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院长,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首席研究员,二级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首批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河南省高校智库联盟理事长,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河南新经济研究院首席专家,兼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十五”至“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第三、四届皮书学术评审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委咨询组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河南省社科联副主席,国家统计局“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特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获“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第二届(2011)“河南经济年度人物”“第三届(2012)河南经济年度人物”称号。先后在河南省委党校、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经济体制改革。代表作有《大省崛起:中原经济区论略》《新型三化协调论》《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研究》《中国新城区建设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中原经济区研究》《新型城镇化引领论》《中原崛起之路》《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河南模式》等,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40余项;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中国工业经济》《改革》《中国改革》《经济日报》等报刊公开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著作50多部(个人专著8部),获省部级社科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2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