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在新冠疫情持续蔓延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纷纷认识到数字化将成为文化产业的重大发展机遇。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文化强国建设做出战略部署,标志着文化数字化已成为国家战略。2022年,北京市围绕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面向首都高质量发展和企业实际需求,促进首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
本书在《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报告(2021~2022)》建立的区域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3.0版基础上,针对部分指标进行了完善,形成区域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4.0版,并基于4.0版对2014~2020年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指数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受疫情影响,2020年北京文化科技融合的总体水平有所回落,其中融合基础和融合产出多年来保持稳定增长趋势,融合投入有一定波动,融合环境在2019年以前保持上升态势,2020年略微走低。通过北京与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广东、重庆、四川等省市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总体优势突出,但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企业科技创新效能、文化企业创新人力资源投入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2022年以来,北京数字出版、互联网游戏、工业设计等重点领域的一批文化企业抓住北京建设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大好机遇,在数字藏品、数字教育、数字版权、移动游戏、创意设计等细分行业实现了较快发展,特别是冬奥会相关产品、服务和场馆设计体现出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强大魅力。在旅游休闲领域,呈现业态不断丰富、文旅新高地开始形成、产业融合深化城市更新、云端模式逐渐常态化等新特点新趋势。
未来,北京要进一步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要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进一步优化文化科技融合政策环境;二是深入落实国家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借助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加强文化元宇宙布局,促进数字文化产业更快发展;三是以科技赋能数字出版、互联网游戏、工业设计、旅游休闲等重点文化产业,促其提质增效;四是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多管齐下,一方面提升北京文化对外开放质量与水平,一方面加强与津冀协同创新,携手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优化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方力: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党组书记、研究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科院研究基地主任,首都高端智库主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北京高质量发展蓝皮书》主编。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委书记,北京市朝阳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副书记,北京市青年联合会主席,北京市环保局党组书记、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生态与文化建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发表多篇理论文章。主持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北京高质量发展报告(2021)》获全国优秀新皮书奖。《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力度比较研究》获北京市第十三届优秀调查研究成果二等奖。出版《首都高质量发展研究》等专著。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前线》等主流媒体发表多篇理论文章。研究成果多次受到领导肯定性批示。
张国会: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文化科技融合发展。
刘绍坚: 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经济学博士。曾任北京服装学院系团总支书记,北京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对外政策处副处长、产业经济处处长,商务部综合司运行监测处正处级干部、宏观经济处处长,北京市昌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主要从事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等方面研究。先后在《人民日报》《前线》等主流媒体发表理论文章数十篇。
伊彤: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战略、科技政策和科技管理。牵头主持省部级及以上软科学研究项目7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和递送各级政府内参百余篇,参编出版专著20余部,研究成果多次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和科技奖励。
江光华: 博士,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文化科技融合、文化产业、科技政策。
刘兵: 工学博士,文化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秘书长,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科技服务、文化科技融合、模式创新、新业态培育、现代服务业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