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从战略和全局上对文化建设进行了规划和设计,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目标。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党中央首次明确了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2021年1月,《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力度,凝聚高质量发展精神力量”,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2022年1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强调,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指导协调,出台配套政策,对贵州改革发展给予大力支持。本书立足于贵州省委宣传部文产办、贵阳市委宣传部文产办、多彩贵州文化产业投资集团等有关部门、企业的资料,关注贵州文化强省和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从具有贵州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非遗文化产业等角度全面展现2021~2022年度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深入解读贵州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对贵州今后文化产业发展形势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书认为,贵州文化产业发展,应当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多彩贵州文化建设,推进贵州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文化强省。一是实施市场主体培育行动,以高质量企业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实施产业融合发展行动,以高水平融合牵引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实施人才引培行动,以高素质人才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四是实施消费提振行动,以高品质消费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五是实施营商环境塑造行动,以高效率服务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王俊: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对外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张学立: 男,彝族,南开大学哲学博士。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二级教授,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关村全球高端智库联盟专家库入选专家。曾任贵州民族文化学会会长。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高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贵州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贵州省核心专家、直接联系省管专家。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中国逻辑史专业委员会原主任委员。曾先后在英国米德塞克斯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阿德莱德大学和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等校学习访问。研究方向为跨文化逻辑与认知比较、民族文化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贵州省社科规划重大课题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项,出版著作、教材20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多项资政成果被地方政府采纳。获国家和省部级荣誉及奖励15项。
王林: 法国波尔多第三大学博士,教授,贵州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贵州民族大学统计学一级学科负责人,兼任贵州省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常务主任。主要从事计算机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出版专著1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省级精品课1门,荣获贵州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贵州省第四届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获贵州省第一届“优秀硕士生导师”称号,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贵阳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
高刚: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贵州省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后任驻村扶贫干部、望谟县副县长(挂职)、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入选“贵州脱贫攻坚群英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宣部马工程(执行组长)、贵州省社科规划等各级各类课题10余项;独著或主编著作5部;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部分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科研成果多次获省部级一、二等奖,多项研究报告获得省领导肯定性批示。
赵玉娇: 博士,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哲学。
蒋楠楠: 博士,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人类学、民族地区文化产业。
李代峰: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