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成都都市圈建设报告(2023)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的二十大的重要安排。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再次强调,“要坚持‘川渝一盘棋’,加强成渝区域协同发展”,“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成都都市圈既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极核,也是四川省的极核主干,建强动能更加充沛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是深入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部署,推进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应有之义。本报告紧紧围绕“成长期的成都都市圈”这一主题,深入研究成都都市圈发展演变规律,系统总结成都都市圈由起步期步入成长期的先进经验与困难短板,并对成长期的成都都市圈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为成长期成都都市圈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为我国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课题组基于大量的实地调研与充分的资料搜集,提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都市圈将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由竞争向竞合转变,并将经历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三个发展阶段。认为成都都市圈历经三年发展,已由起步期步入成长期,在顶层设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要素集聚能力、区域引领带动能力以及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方面取得的成效为成长期都市圈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指出成都都市圈在成长期还面临整体竞争力有待提升、结构性失衡现象较为突出、重点领域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以及高端要素集聚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建议成都都市圈构建以顶层设计为引领,以交通圈、产业圈、生活圈以及创新共同体建设为重点任务,以高能级开放平台、高效率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高质量营商环境、高水平区域协作为支撑的“1+4+4”体系,促进成都都市圈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由竞争关系向竞合关系转变,加快建强动能更加充沛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

围绕成都都市圈与重庆都市圈协同发展、成都都市圈引领四川省五区共兴等成都都市圈区域协调发展重要内容,本报告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成都都市圈和重庆都市圈应加强机制协同、“双城”协同、产业协同、城乡协同、开放协同、生态协同,引领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成都都市圈引领促进四川省五区协同共兴,必须加快向资源地延伸创新链条推进协同创新、依据资源禀赋推动产业对接和特色产业齐头并进、加快水陆空交通和能源水利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高标准打造四川省全域绿色体系。报告还对创新发展、产业协作、交通通勤网络建设、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成都都市圈成长期建设四大重点领域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在创新发展方面,成都都市圈应围绕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建设“数字都市圈”打造未来创新高地、着力发展都市圈产业创新的“软链接”平台与网络建设三个方面,激发创新动能永葆发展活力。在产业协作方面,成都都市圈应围绕进一步夯实产业协作根基、深化产业协同创新、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协作载体能级、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以及强化体制机制保障等六个方面,强化产业协作。在交通通勤网络建设方面,提出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分担率超85%、中心城区建成区平均通勤时间低于15分钟,通勤效率更高、通勤方式更为多样的成都都市圈通勤网络优化目标。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方面,成都都市圈应在通勤交通、协同共治、文旅枢纽、特色均衡和平急两用措施等方面发力,使生活圈建设成果惠及都市圈内全体人民。

本报告紧扣成都都市圈步入成长期这一现实特征,对成都都市圈的建设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系统总结,既对都市圈的发展演变规律进行了学理探究,又对都市圈建设的实践探索进行了经验总结,是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及中国实践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的重要尝试。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