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的二十大的重要安排。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再次强调,“要坚持‘川渝一盘棋’,加强成渝区域协同发展”,“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成都都市圈既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极核,也是四川省的极核主干,建强动能更加充沛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是深入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部署,推进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应有之义。本报告紧紧围绕“成长期的成都都市圈”这一主题,深入研究成都都市圈发展演变规律,系统总结成都都市圈由起步期步入成长期的先进经验与困难短板,并对成长期的成都都市圈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为成长期成都都市圈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为我国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课题组基于大量的实地调研与充分的资料搜集,提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都市圈将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由竞争向竞合转变,并将经历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三个发展阶段。认为成都都市圈历经三年发展,已由起步期步入成长期,在顶层设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要素集聚能力、区域引领带动能力以及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方面取得的成效为成长期都市圈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指出成都都市圈在成长期还面临整体竞争力有待提升、结构性失衡现象较为突出、重点领域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以及高端要素集聚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建议成都都市圈构建以顶层设计为引领,以交通圈、产业圈、生活圈以及创新共同体建设为重点任务,以高能级开放平台、高效率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高质量营商环境、高水平区域协作为支撑的“1+4+4”体系,促进成都都市圈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由竞争关系向竞合关系转变,加快建强动能更加充沛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
围绕成都都市圈与重庆都市圈协同发展、成都都市圈引领四川省五区共兴等成都都市圈区域协调发展重要内容,本报告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成都都市圈和重庆都市圈应加强机制协同、“双城”协同、产业协同、城乡协同、开放协同、生态协同,引领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成都都市圈引领促进四川省五区协同共兴,必须加快向资源地延伸创新链条推进协同创新、依据资源禀赋推动产业对接和特色产业齐头并进、加快水陆空交通和能源水利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高标准打造四川省全域绿色体系。报告还对创新发展、产业协作、交通通勤网络建设、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成都都市圈成长期建设四大重点领域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在创新发展方面,成都都市圈应围绕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建设“数字都市圈”打造未来创新高地、着力发展都市圈产业创新的“软链接”平台与网络建设三个方面,激发创新动能永葆发展活力。在产业协作方面,成都都市圈应围绕进一步夯实产业协作根基、深化产业协同创新、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协作载体能级、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以及强化体制机制保障等六个方面,强化产业协作。在交通通勤网络建设方面,提出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分担率超85%、中心城区建成区平均通勤时间低于15分钟,通勤效率更高、通勤方式更为多样的成都都市圈通勤网络优化目标。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方面,成都都市圈应在通勤交通、协同共治、文旅枢纽、特色均衡和平急两用措施等方面发力,使生活圈建设成果惠及都市圈内全体人民。
本报告紧扣成都都市圈步入成长期这一现实特征,对成都都市圈的建设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系统总结,既对都市圈的发展演变规律进行了学理探究,又对都市圈建设的实践探索进行了经验总结,是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及中国实践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的重要尝试。
姚凯: 成都市社科联(院)一级巡视员,曾任成都市社科联(院)党组书记、副主席(院长),成都市成华区委政研室副主任,成都市成华区委政研室(体改委)主任,成都市成华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成都市成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成都市金牛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成都市金牛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成都市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等职。
卢晓莉: 法学硕士,副研究员,成都市社会科学院信息中心副主任,成都市金沙智库研究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法治建设研究。在《农村经济》《开放导报》等报刊发表学术文章2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级课题20余项,获省级、市级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十余项。主要代表性成果有《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重点、难点与对策研究》《农村税费改革后的乡镇管理体制变革研究——以成都为例》《NGO参与汶川地震过渡安置研究》《医养结合型智慧社区养老模式初探》《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的地方实践及启示》《论家庭福利保障制度构建——基于国家和地方双重视角》等。
廖茂林: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可持续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智库国际部副主任,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Chatham House)访问学者,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中文核心期刊及以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0余篇,在中文顶级期刊《管理世界》、英文JCR一区期刊、中文权威期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行政管理》上发表学术论文10篇。担任《中国农村经济》《金融评论》《生态文明研究》和多个SCI刊物审稿专家。独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高端智库重点项目等省部级课题7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中—英、中—澳、中—西等国际合作项目4项和其他地方政府等委托项目23项。以第一作者身份提交的多篇政策建议获省部级领导批示。获各类学术奖项13项,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类三等奖5项、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类优秀奖2项、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青年论文一等奖1项等。
周灵: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公园城市专委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作为主研人员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和参与完成省部级项目7项,主持完成市级项目20余项。在《财经理论与实践》《经济体制改革》《经济问题探索》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项,成都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三等奖1项。主要研究成果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框架下的环境规制研究》(专著)、《瑞士低碳城市发展实践与经验研究》(专著)、《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经济增长视角》(论文)等。
杨开忠: 男,汉族,出生于1962年1月,湖南常德人,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空间经济学与区域科学、城镇化和区域发展、生态文明研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未来城市实验室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兼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专家、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专家联谊会副理事长、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务理事等职。曾任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规划纲要起草小组成员、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秘书长、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等职。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应急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多项,发表或出版学术论著300余篇(部),曾获多项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李好: 经济学博士,成都市社科联(院)党组成员、副主席、副院长,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主研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亚太经济》等报刊发表论文50余篇,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学术专著8部、教材1部。研究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1项,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其他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教学成果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资政报告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签批30余篇,被《国家高端智库成果要报》以及中办、国办及部委、省委重要内参采纳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