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处长江上游,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努力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推动美丽重庆建设,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美丽中国建设战略的切实行动。美丽重庆建设直接关系到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底色,也是重庆以一域主动服务全局的重大政治责任。
《重庆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报告(2023)》分为总报告、生态安全篇、绿色发展篇、治理能力篇和附录五个部分。这一研究框架旨在系统性地剖析重庆的生态安全状况和绿色发展现状,探讨其治理能力,并通过具体案例提供实证支持。通过综合性分析,期望能够深入挖掘重庆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为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范本。
本报告从多个维度对美丽重庆建设中存在问题和成绩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美丽重庆建设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在思想理念方面,逐步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领城市发展走向更加生态友好的方向。在生态系统修复方面,通过大力推动植被恢复和湿地保护,成功改善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方面,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利用优化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生态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方面,通过完善生态治理法律法规和提升环保产业技术水平,有效增强了生态环境管理能力。尽管取得这些显著成效,但与维持长江上游乃至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研究提出,未来重庆需进一步加强对生态系统的维护和修复,以确保其与长江流域的协调发展。在经济转型方面,需加强绿色产业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此外,未来规划应注重治理能力的提升,以更好地满足生态环境管理的需求。
刘嗣方: 重庆社会科学院(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党组书记、院长,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兼职副主席。曾挂职巫溪县文峰区区长助理,任职城口县委副书记,先后担任中共重庆市委研究室财贸处处长、农村处(移民处)处长、专题调研处处长,中共重庆市委研究室副主任等职务。参加中央党校第四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修班学习培训。曾参加香港瑞安集团重庆人才顶岗培训,参加赴美国城市规划班学习培训,参加赴德国区域经济发展专题研修班学习等。长期从事市委重要文稿起草、综合性问题和重大政策研究,参与重庆直辖以来数次市党代会报告以及党代表会议文稿起草,参与若干市委全会、重要专题会议等各类文稿起草,以及重大政策性文件起草。参与协调实施多项全市重大调研任务,承担完成了10多个市级重点课题,独立、牵头或参与起草了100多篇调研报告和专项研究报告,数十篇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等重要批示并转化为决策成果。在《经济日报》《学习时报》《农民日报》《重庆日报》等报刊发表数十篇文章。获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国家级先进个人、“重庆青年五四奖章”、市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彭国川: 重庆社会科学院生态与环境资源研究所所长,重庆市首批新型重点智库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兼任重庆市数量经济学会副会长、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常任理事。主要从事生态经济、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以上项目30余项,为多个部门、区县、企业提供战略咨询。出版专著3部,学术论文30多篇;《关于建设三峡库区国家生态涵养发展示范区的建议》《关于深入推进长江上游流域综合管理的建议》《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研究》《长江上游生态建设应构建区域合作共建机制》等40篇决策建议被党和国家领导人、省部级领导批示。曾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次,重庆发展研究奖一等奖2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1次,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次。
朱高云: 重庆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曾在中国嘉陵集团工作,历任重庆市委办公厅信息处副处长,重庆市委办公厅信息处副处长(正处级),重庆市委办公厅秘书四处副处长(正处级),重庆市委办公厅秘书二处副处长(正处级),重庆市秀山自治县副县长,重庆市彭水自治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县委副书记,重庆市南川区委常委、区生态农业园区(区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参与翻译《权力伙伴》《俄罗斯的政治体制》等书籍,主持重庆市委组织部安排的“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课题调研,组织编制秀山自治县、彭水自治县、南川区相关领域发展规划。曾获重庆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代云川: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农学博士,重庆市首批新型重点智库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庆社会科学院生态与环境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生态经济、自然保护地管理与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补偿、资源生态与区域绿色发展等研究。担任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Ecology and Evolution、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等国际学术期刊特邀审稿专家,Frontiers in Forests and Global Change、Diversity等国际学术期刊客座编辑,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Ecology and Evolution、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生态学报》、《生物多样性》和《地理科学进展》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或主研省部级课题10余项,出版专著5部。
刘强: 重庆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重庆市首批新型重点智库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环境管理、智慧监测、现代化监测体系等研究。主持及参与“成渝PM2.5化学组分和光化学污染立体监测网设计与建设”国家重点计划项目和“土壤中新污染物监测技术体系研究”“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生态环境风险监控体系与生态调控模式研究”“大气污染天空地一体化实时监测技术应用示范”等省部级科研项目共10余项,研究并编制的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通则》(GB 5085.7—2019)和团体标准《废钢桶再生》(T/ZGZS 0302—2020)均得到广泛应用。发表学术论文8篇、出版专著1部。曾获重庆市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表面工程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
刘晓瑜: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院院长,正高级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兼任重庆市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城市规划协会常务理事。长期负责组织、研究、实施规划和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评估等事务性、技术性工作。近年来,重点组织实施了重庆市第三次国土调查、全市自然资源常规监测等重大项目,牵头建设了“渝耕保”“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等重大应用。参与中国工程院院地合作项目“重庆‘智慧国土’体系构建与发展路径研究”,为构建重庆市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体系奠定了基础。发表多篇核心期刊论文,出版专著1部。获得市政府发展研究三等奖、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科技进步特等奖、优秀工程金奖、市城市规划协会优秀城乡规划二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