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城市文明发展报告(2023):数字时代的全球城市文明》是关于数字时代背景下全球城市文明发展重点领域、创新实践和理论探索的研究报告。本书吸收了相关领域专家的前沿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时集合了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2023年度开放性课题的研究成果。
数字时代的来临,标志着数字与人文、数字与产业、数字与生态等方面的融合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这为当下全球城市文明格局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打造城市文明典范,必须关注数字时代的城市发展特征和既有实践经验。《全球城市文明发展报告(2023):数字时代的全球城市文明》旨在对数字与人文、新兴数字产业、数字城市治理与市民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
在全球城市迈入数字时代的大趋势下,本书关注数字城市建设路径,配合国家数字发展战略和城市文明典范建设,结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和具体的专题报告,并综合世界知名城市发展经验,对数字时代全球城市文明的发展进行前瞻性展望,切实有效地提出政策建议。全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报告,综述数字时代全球城市文明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发展模式;第二部分为评价篇,结合中国城市实际,提出数字时代中国城市文明典范评价指标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中国城市实践探索研究基础上得出一系列具有引领性、实操性、可复制性的具体指标;第三部分为技术文明篇,全面分析新技术视域下城市文明建设的特征和路径,勾勒数字技术加持下的产业发展脉络和未来走向,提出城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可行性路径;第四部分为生态创新篇,着眼于生态保护领域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关注数字化转型对绿色环保的影响;第五部分为案例篇,通过解析国内外城市发展数字文化场景、建构城市形象等方面的有效范例,探讨数字时代打造城市文明典范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李凤亮: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长,,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创院院长,中国文联特约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及“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副会长兼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会长,教育部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广东省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广东省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家,深圳市鹏城杰出人才奖获得者。专业领域为文艺理论、文化产业、文明发展,独立主持国家级课题6项(重大项目3项),省部级课题10项,出版各类著作30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牵头完成政府和企业文化(园区)发展规划数十项。
陈跃红: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副院长,人文科学中心主任,未来教育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顾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历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中文系副主任,中文系主任。先后担任澳门大学短期讲座教授,韩国国立忠南大学交换教授,台湾实践大学客座教授,香港大学访问学人,荷兰莱顿大学访问学者等。现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跨学科分会荣誉理事长。
陈能军: 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中心研究员,院长助理、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博士后,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主要从事文化产业、人文经济、城市文明与城市经济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5项,发表论文5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二次文献全文转载。成果获得广东省、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理事、国际创意管理专委会委员、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秘书长、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深圳市城市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深圳市文化产业专家库专家、鹤湖智库专家委员。
方映灵: 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高级研究学者,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原所长、三级研究员。广东哲学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区域发展蓝皮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思想文化、香港研究、深圳研究等。出版个人学术专著2部,编著或参著出版典籍辞书和学术著作20余部,分别获国家级或省部级奖项。在全国理论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具体主持编撰深圳首部城市百科全书《深圳百科全书》。具体实施创办《深圳社会科学》杂志。主持或参与多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