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认为,2020~2022年互联网医院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互联网医院数量持续增长,并且中部、西部地区互联网医院数量增长快于东部地区。互联网医院依托大型综合医院集聚的特征依然显著。2022年国家首次针对新冠肺炎患者的诊治开放互联网首诊政策,表现出政府对人民健康需求满足的重视,上海也在互联网服务市场化定价方面有所突破,这些举措的实施有助于破解互联网医疗行业自2018年以来的定价难点。2022年,《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的出台释放出政府对互联网医疗服务强监管、重实体的信号,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为互联网医院的健康运行提供政策性指导。对于当前互联网医院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如“互联网+”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发展落后于大型医院,导致机构间能力悬殊、互联网诊疗服务适老化不足、“三医”联动改革在互联网医疗领域有待深化等问题均需密切关注。互联网医院融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实体医院可依托互联网医院,将互联网医院作为智慧医院建设、整合线上线下医疗服务和医疗资源的有效抓手,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提升到新的层次。有关部门也可依托互联网平台,整合并重新配置区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诊疗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分级诊疗、异地就医等制度有效落地。本书认为,互联网医院作为医院的“新基建”,已从“可选项”成为“必选项”,在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值得不断探索。从国家政策来看,依托实体医疗机构的导向更加明确,对互联网医院严格监管的导向也更加明确。未来互联网医院应关注自身线上线下服务,以及与其他服务方线上线下服务协作的梳理、衔接,适应政策和市场环境,探索更加高效、灵活的发展道路。
李亚子: 中国科学院情报学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化办公室(信息化与网络安全中心)主任,研究员。长期参与国家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规划及国家卫生信息标准规范研究,组织完成国家新农合跨省就医直接结算系统、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等多个国家级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卫生信息化、医疗保障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部等委托的课题研究项目30余项。
郭珉江: 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健康与医疗保障信息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长期参与国家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规划及政策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疗保障局、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委托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区域卫生信息化、医疗保障等相关课题共计2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医疗卫生信息化、互联网医疗、医疗保障等。
刘辉: 北京大学博士,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图书馆)所(馆)长、健康管理研究室(联合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担任《中国现代医生杂志》主编,Informatics and Health执行主编,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总干事,亚太医学期刊编辑协会副主席,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常务理事,医药学标准出版与文化创新智库暨人民卫生出版社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信息学、健康管理学、生命伦理学,侧重于健康医疗大数据挖掘技术集成与医学知识发现、基于文献大数据的医学知识大模型研发与大型语料库建设、智能医学文献工具研发、数字健康、医学情报、医学大数据治理等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等科研课题。研究成果发表在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 International,Nursing Ethics等知名期刊。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主讲两门研究生课程,执笔完成多部政府咨询报告;组织编撰本领域学术著作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