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碳市场是以市场化手段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在气候治理进程中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全球碳市场发展报告》以全球视野、中国视角,全面、系统地呈现了全球碳市场发展的各个方面。全书分为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三部分,共9篇报告。
第一部分为总报告,分别从国际、国内两个视角呈现了碳市场机制的实践历程。《全球碳市场最新进展、面临挑战与发展趋势》从国际气候治理的最新进展出发,审视全球碳市场发展历程,指出过去十年全球碳市场规模显著提升、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市场活力明显增强,但各国利益的多样性和市场机制的差异性进一步加剧了碳市场割裂。随后,进一步探讨了全球碳市场发展面临的挑战和趋势,并提出持续完善市场机制、强化监管体系、推动国际合作等关键措施建议。《中国碳市场调查报告(2024)》基于中碳登在碳市场建设方面的经验总结和一线调研数据,全面梳理总结了全国碳市场建设背景、制度体系建设和运行情况,着重探讨了CBAM对我国的重要影响,并首次公布全国碳市场重点排放单位问卷调研结果,为全面评估全国碳市场建设成效、厘清未来建设思路提供参考。
第二部分为分报告,分别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设计、全球自愿减排市场发展、中国试点碳市场建设回顾与评价、全球碳金融发展动态四个角度,全景式地呈现了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在国际国内不同领域的实践与发展。《全球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发展趋势》纵向回顾了目前成熟的碳交易体系和新兴碳市场的发展历程,通过选取覆盖范围、配额总量、配额分配等机制设计的核心要素展开横向对比分析,探究各国在机制要素设计过程中的主流思路和实践做法,进一步提出全球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创新趋势;《全球自愿减排市场现状与展望》立足数据对全球自愿减排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详尽回顾了中国自愿减排市场建设历程,通过总结全球自愿减排市场建设经验,揭示了中国自愿减排市场在应对发展方面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建设回顾与评价》系统梳理了我国试点碳市场的运行成效,根据配额分配、履约、换手率等指标对各地方碳市场的运行效率展开评估,并对未来地方碳市场的转型发展方向做了前瞻性讨论;《全球碳金融发展动态》首次对碳金融、气候金融、绿色金融等概念做了界定和区分,借助对国际国内碳金融体系建设实践的分析,预测和展望了中国碳金融的发展趋势。
第三部分为专题报告,主要以碳市场为核心延伸开来,分别探讨了碳市场发展中的关键技术、新兴领域和人才培养等相关话题。《碳市场动力机制下的CCUS技术发展路径研究》分析了CCUS技术在碳市场动力机制下的发展路径,探讨了碳市场及其所提供的激励政策如何推动CCUS技术进步;《碳交易视角下蓝碳生态价值实现研究》分析了中国蓝碳交易市场的潜力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促进蓝碳市场发展的策略建议。《中国碳相关人才培养情况研究》则主要关注中国碳相关人才培养的情况,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人才缺口”问题,并提出了加快人才培养的政策建议。
总体而言,本书系统呈现了全球碳市场及其相关领域的发展动向与实践进展,其中,大量的参考信息、案例和数据供读者理解应用,为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参与者提供了实用的建议指导,为优化我国碳市场机制及相关政策、大力推进我国绿色低碳经济转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段茂盛: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气候政策。
李萌: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理论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部主任,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城市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近年来,致力于生态环境的治理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情调研课题5项,完成欧盟、美国、印度、荷兰、英国等国外合作课题12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及地方政府委托的相关课题37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出版专著6部,发表研究报告120余篇。部分研究成果和对策建议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可,并在地方获得有效实践。获省部级信息对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次。
潘家华: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减缓评估报告主笔。1992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高级项目官员,IPCC减缓工作组高级经济学家,《城市与环境研究》主编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可持续城市化、气候变化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生态文明新范式经济学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重大科技支撑等国家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招标、重大国情项目,以及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委托和国际合作项目6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Nature、Science、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华宝钢环境(学术)奖等重要学术奖项20多项。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隶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新时期党中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的三大定位: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致力培养政治可靠、作风过硬、理论深厚、学术精湛的哲学社会科学后备人才,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中国社科大聘请多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及国内外知名教授、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组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中碳登研究院: 是中国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有限公司(中碳登)为充分发挥国家级平台在决策支撑、理论创新、宣传推广、国际交流等领域的作用而探索设立的碳市场新型国家高端智库。研究院定位为双碳领域中国特色新型高端智库,主要围绕全球气候治理及碳市场、碳金融、碳产业等领域,开展公共政策研究和重大战略研究;依托中碳登构建行业产业数据库、知识库、政策库,开展数据研究、评估和预测;提供咨询培训、举办大型会展、开展国际合作,服务低碳产业与碳金融市场,实现研究成果转化;未来,将逐步打造为支撑企业、引领行业、服务国家、面向全球的“双碳”研究中心、数字中心、产业中心。
陈志祥: 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国际经济法学博士后,中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中碳登研究院院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交易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大学全球发展智库绿色金融特聘专家、湖北省现代金融业领军人才、湖北省优秀青年企业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金融制度、金融公司治理、金融市场创新、证券监管、“一带一路”、碳交易及气候投融资理论与实践等。
黄岱: 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高级经济师,中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碳登研究院执行院长。先后在工信部赛迪研究院、金地集团、招商局集团担任所长、院长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碳中和产业、气候金融和零碳城市建设与发展等。
陈洪波: 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气候变化经济与政策分析、气候金融、新能源经济学等。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子项目、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委托课题等40余项,在《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软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Resources Policy、Applied Energy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出版著作8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省部级及以上奖励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