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肩负着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任务。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科技创新发展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本报告因应国家战略需求,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际,以科技创新发展为主线,研判科技创新发展态势及空间分布特征,分别从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效率、科技创新发展比较优势、科技人才支撑和科技产业发展支持等维度,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发展进行全方位解析。
本报告分为总报告、评价篇、区域篇、专题篇四个部分。总报告回顾总结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效及政策支持,分析了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及特征,研判了科技创新未来发展趋势,总结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发展势头强劲、“双核”引领区域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须善抓发展优势、抢抓时代机遇、谨慎应对挑战、及时弥补劣势。评价篇承接总报告研究,构建科技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科技创新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科技产业化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5个一级指标,以及11个二级指标和27个三级指标,进而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及分维度指标进行测算。区域篇基于评价篇测算的数据,比较分析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的科技创新发展差异,总结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不同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呈现了在重庆都市圈和成都都市圈带动下的“中心—外围”分布特征。专题篇是在总报告、评价篇和区域篇基础上,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效率、科技创新发展比较优势、科技工作者发展现状和科技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测度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效率变化趋势,析出不同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比较优势,分析科技工作者队伍规模和结构,剖析科技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总结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效率在技术进步的引领下呈现提升态势,这对科技工作者数量的稳步增长起到了支撑作用,为科技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载体。
本报告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发展态势良好,已形成一定的科技创新区位优势,科技创新环境持续优化、科技活动投入不断加大、科技活动产出不断增多、科技产业化稳步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前景乐观,重庆和四川两个省域板块的科技创新发展程度大致相同,但不同城市之间的科技创新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呈现“橄榄型”分布特征;分区域看,重庆都市圈科技创新发展态势良好,半数以上市区的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值高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平均值,成都都市圈科技创新发展呈现“中心—外围”分布特征,成都市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南翼的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同时,不同区域的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效率及发展比较优势呈现差异化特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发展引领力来自党中央、国务院和川渝两地政府的政策助力,支撑力来自坚实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和强大的科技工作者队伍。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发展既面临机遇,也存在挑战,应持续整合内部创新资源,增强科技创新辐射带动能力,努力建成西部科技创新增长极。
廖祖君: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常务副总编,博士,二级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农村经济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人民日报》《中国农村经济》等重要报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独立、合作出版著作多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余项。执笔的多份调研报告获得国务院和四川省主要领导同志的肯定性批示。
柏群: 重庆工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二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等领域研究。主持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重庆市科委决策咨询与管理创新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在《改革》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4部,主编教材5部。获得重庆市发展研究奖、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和教学成果奖7项。获得重庆市“十佳女园丁”、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先进个人”、重庆市“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称号。
彭劲松: 重庆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研究中心负责人,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之光”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产业组织理论等领域研究。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在《改革》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得省部级研究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0项。撰写的20余项决策建议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重庆市委、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院: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宗旨,致力于发展成为具有集成优势、协同创新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研究院不断打造科研平台方阵,拥有第四批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首批重庆市新型重点智库、重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与评价中心、首批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等学术平台。为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院组建专业团队,凝聚智慧力量,围绕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金融等相关领域,精心策划和推出系列蓝皮书,旨在顺应国家大势,识别区域优势,研判发展态势,提出新观点,提供新思路,做出新贡献。
廖元和: 重庆工商大学原副校长,博士,二级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重庆市区域经济学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理论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科委课题等30余项。获得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奖、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奖26项。
丁黄艳: 重庆工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社会经济统计系副主任,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分析与预测调研基地副主任,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发展与统计分析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其他各级课题14项。在《产业经济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5部,获得第六届重庆市发展研究奖三等奖。
刘晗: 博士、博士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院专职研究员,重庆工商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重庆市“巴渝学者”青年学者,英国林肯大学访问学者,2021年重庆巴渝学者计划青年学者,主要从事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等领域研究。在《管理世界》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4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以上项目6项。其他纵向项目5项、横向项目2项。撰写决策建议并得到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3项。获重庆市发展研究奖二等奖1项,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重庆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