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是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主持编撰的北京社会治理工作的年度系列报告。由北京市相关政府部门、高校、研究机构和智库的专家结合北京社会治理的进展和数据联合撰写。
本书分为总报告、社会组织治理篇、人口问题治理篇、社会治安治理篇、网络社会治理篇、矛盾纠纷治理篇、城市安全治理篇、基层社会治理篇和大事记。运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大数据分析等方法,对2023年北京市社会治理各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梳理和阐述。
2023年,《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社会治理规划》得到有效实施,规划中期目标实现情况良好;继续深化接诉即办改革,超大城市治理“首都样板”成色更足、亮度更高;“七有”“五性”监测指标发挥导向作用,推动北京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北京城市更新行动进入新阶段,首都城市“古韵新容”魅力尽显;平安北京建设深入推进,首都大局安全稳定,第三方评价达到优秀等级;拓展基层社会治理路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异彩纷呈,成效初显。
北京社会组织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行业协会商会规范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突出,养老服务需求更加旺盛,养老服务联合体建设稳步推进,绿色家政服务受到关注。北京社区矫正工作取得突出成效,京津冀社会治安防控合作稳步推进。北京数据安全治理法规制度、治理体系等不断健全,数字赋能下的北京社会治理法治实践成果丰硕,首都城市治理网络舆情关注老楼加装电梯等民生大事。新时代“枫桥经验”首都实践成果丰硕,助力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北京稳步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韧性城市空间治理体系建设成果显著,韧性社区建设初见成效,社会应急救援力量日益规范化、专业化、协同化。靶向破解老旧小区物业管理问题,议事协商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基层商会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成效突出。
南方: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社区治理创新、社会组织、儿童和家庭社会政策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项目、首都高端智库重大项目、北京市宣传文化引导基金项目等多项社会治理相关课题。曾在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从事多年政策研究和项目管理工作。出版《走进城市的孩子们——90后农民工童年经历和社会资本积累》专著1部,合著、参编著作5部,在《中国青年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冮树革: 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研究员,兼任北京市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妇女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妇女对外交流协会副会长。主要从事社会建设和社会救助等方面的研究。完成中英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专著、合著、译文、舆情研究报告等大量研究成果。在《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社会保障评论》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获得转载转发和引用。有多项研究成果荣获各级各类奖励,多篇研究报告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的肯定性批示。2010年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级人选。
马晓燕: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教授,社会学博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与社区研究、社会安全与社会治理。出版《移民适应的行为策略研究——望京韩国人的创业史》《政党与现代社会发展》等著作,在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或参与完成“超大型城市韧性社区建设研究”“首都社会安全事件应急能力建设研究”“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研究”等多项课题。课题报告多次获得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肯定性批示。研究成果受《中国新闻周刊》《环球时报》专访,《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新华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袁振龙: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所长,三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客座教授,社会学博士,北京市“四个一批”理论人才,北京市理论宣讲专家。主要从事社会治理、社会治安、城市安全、物业管理、应急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重点和一般项目,首都高端智库重大项目等十余项。已经出版《社会资本与社区治安》《社区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农民问题国际比较研究》《社会管理与合作治理》《北京市西城区全响应社会治理创新研究》《天网:北京奥运社会面安保遗产研究》《构建首都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研究》等学术著作,主编《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5部,编撰《北京接诉即办改革发展报告》。先后在《光明日报》和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7篇,在其他学术期刊等发表各类论文、研究报告100余篇,多篇文章发表后被《新华文摘》《红旗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或摘编,执笔撰写的26篇研究报告先后获得中央和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肯定性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