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二十周年。20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东北地区经济规模实现持续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显著,人民收入显著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支撑显著,粮食生产能力高速提升,社会民生实现全面改善,全面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有力保障了“五个安全”,推动东北地区踏上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征程。
2023年,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重要讲话的指引下,东北地区实现了4.7%的经济增速,呈现了产业结构显著优化、工农业产品保障有力、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市场恢复加快、财政收支和融资领域稳中向好、对外经济贸易出口迅速增长、市场主体活力积极提升、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等新特征。
东北地区各板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所不同,任务导向和问题导向也各有侧重。总体上看,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包括: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结构性问题、周期性矛盾交织叠加,营商环境仍需改善,社会预期偏弱,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的意愿还不够强,深化改革、民生改善等领域任务仍很艰巨。
本书认为,东北地区各个区域对于问题的分析是客观的,设定的目标是积极的,发展的信心是充足的。在正常年景下,2024年东北地区生产总值有望超过7万亿元,增速达到5.8%,其中蒙东地区的经济增速和贡献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财政、投资、消费、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均将“稳中向好”。
2024年东北地区要继续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把经济稳增长放在突出位置,加强财政、产业、区域及竞争等多方面的政策协调,确保经济韧性和人民信心。为此,需要着重做好以下10个方面工作:实施特色性区域发展战略、创建新质生产力高地、推动农业形成大产业、提高市场主体竞争力、打造基础设施新体系、加强人才开发和应用、促进东北一体化进程、提升边境地区内生力、加速推进制度型开放、强化群众民生获得感。
闫修成: 男,汉族,1966年生,山东金乡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毕业,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级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分管东北亚战略研究院、中俄区域合作战略研究院、振兴发展研究院,以及俄罗斯研究所、东北亚研究所、犹太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农业和农村发展研究所、院办公室工作。长期从事省市县各层级政策研究工作,在理论与实践结合层面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牵头或参与撰写的《黑龙江省工业大麻产业发展研究》《黑龙江省土地托管问题研究》等多篇研究报告、对策建议获得省级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赵光远: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科技创新与区域发展研究。出版著作《科技创新引领区域发展》《农业信息化与新农村建设》,发表《吉林省科技创新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跟踪研究》等文章10余篇。主持、负责完成多项省部级课题。《新时期大图们江地区开发与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研究》获吉林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吉林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20条建议》获吉林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咨询成果类)一等奖。
刘立新: 中共党员,东北师范大学法学博士。现任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正厅长级),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长期从事党建研究、思想文化宣传、理论、宣传、思想工作,在统筹意识形态、指导理论研究、规划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等方面经验丰富、颇有建树。曾任吉林省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处处长,辽源市委常委、东丰县委书记,辽源市委宣传部部长,辽源市纪委书记,辽源市政协主席等职务。先后主编“吉林振兴丛书”(7卷)、《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的理论与实践》、《2024年吉林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等多部著作。
张万强: 辽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 副院长, 经济学博士、 研究员, 英 国威斯敏斯特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产业经济、 财政 社科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2025年10月17日。 学。 兼任辽宁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 辽宁省政协智库专家、 沈阳市委市 政府决策咨询委员等, 获得辽宁省优秀专家、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 次专家等称号。 出版 《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 战略定位与发展路径》 等专著8部, 在 《光明日报》 《财政问题研究》 等报纸和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80 余篇, 10余项研究报告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省级领导肯定性批示。 承 担国家社科基金、 省级社科基金及各类智库课题百余项。
丁晓燕: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吉林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长期从事区域经济、产业经济、文旅经济研究,主持、承担各级各类课题上百项,发表论文和研究报告百余篇,主编出版专著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