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30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网络强国”建设目标10周年。互联网全方位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且近两年来,随着ChatGPT、Sora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其对互联网的发展、人的价值观形塑甚至是人类文明的走向,都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在此背景下,面对新一代智能技术浪潮和愈加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系统深入研究中国未成年人网络运用的情况,显得必不可少且尤为迫切。
自2006年起至2024年,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项目已完成12次全国大调查,本书是“青少年蓝皮书”的第10部。基于本年度最新调查数据,本领域专家学者对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最新情况进行系统研究与专项报告,全面总结当前中国未成年人用网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并对中国未成年人最新网络交往情况、网络玩法、网络文化、网络素养等议题进行重点报告,以期携手共创以未成年人为本、与未成年人友好、为未成年人赋能的“陪伴式互联网”。
本年度调研主要发现:①未成年人首次上网年龄持续降低,未成年人触网时间的城乡差异较为显著;②手机仍是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设备,各类AI上网设备开始涌现;③休闲娱乐是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目的,城市地区未成年人网络玩法更多元;④未成年人网络信息检索、网络内容创作等基本技能不断提升,且掌握网络技能的年龄不断提前;⑤未成年人对网络负面效应感知不断增强,且受性别、地域、家庭结构与住宿模式等因素影响;⑥未成年人网络素养课程普及率不高,其网络安全与权益保护值得进一步关注;⑦网络流行语是最受未成年人欢迎的玩法,网络模仿现象突出;⑧游戏社交渐成风尚,且存在一定男女性别差异;⑨网络文学、二次元、国风国潮等网络文化逐步影响未成年人价值观;⑩家长规范未成年人上网现象较为普遍,未成年人因上网问题与家长产生冲突的现象较为突出;⑾家庭内存在“网络技能互授”现象,家庭关系对未成年人上网行为有显著影响;⑿未成年网民职业选择类型多样,传统职业对未成年人的吸引力在上升。
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①AI技术与AI设备逐步受到未成年人关注,但其AI素养有待提升,AI鸿沟逐步出现;②未成年人网络跟风模仿现象突出,网络或会导致社交焦虑、价值观混乱等问题;③“青少年模式”实际使用率仍然较低,亟待从理念、内容、技术等层面进一步优化。
推进未成年人科学健康用网的针对性建议包括:①充分研判新一代AI技术给未成年人用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注重提升未成年人的AI素养;②强化低龄儿童的用网教育,重视朋辈示范作用,合力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念;③鼓励网络平台探索运用AI技术,打造个性化、陪伴式“未成年人模式”。
方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教授,兼任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会丝绸之路文化产业专委会主任。1994年被北京市评为“北京市青年学科带头人”,1999年被国务院授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突出贡献专家”,2000年获团中央第四届“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奖”。组织编写专著5部,在相关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主编《“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宁夏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报告·文化卷》等。论文有《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和谐中体现文化活力,在富裕中彰显文化魅力》《多措并举,努力打造“基础教育引领区”》《海外华人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关于固原六盘山薯业有限公司的调查报告》《把兴庆区打造成独具特色的城市品牌》等。
季为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经营报社社长、总编辑,精品购物指南报社社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修组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会青年社会学专委会理事,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文化传播、青少年发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数十项,编著出版研究报告集、访谈文集、专著(合著)30本,发表论文数十篇,共计1000余万字,如《新时代新文化》、《媒体融合: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艰难的新闻自律》(合著)、《学问有道——学部委员访谈录》、《共筑基层教育中国梦:青年学者五省区调研报告》、《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系列)、《青年学者看中国》、《国情调研》系列丛书等。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二届政府出版奖提名奖、中宣部好信息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特等奖、中国新闻史学会成果奖、优秀皮书奖一等奖二等奖等。
沈杰: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独著论文69篇,独立和合作著译12部,主编和合作研究报告23部。发表的著述成果中,13项获国家级学会或省部级奖,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58篇文章。近年主要著述有:《青年对社会变迁的反应: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青年社会心理的变迁》(独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发展状况研究》(主编)、《青年世界的社会学洞见》(独著)。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年发展、青年社会心理。
杨斌艳: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网络信息与智能传播研究室主任、传媒调查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舆情与社会治理、新技术与传播、青少年与互联网。2010年起参与“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项目,该项目已出版《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9部,完成多项对策研究。2016年获《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十二五”实施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多次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奖。
季琳: 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媒介与教育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青少年成长实践与互联网相关问题研究和工作。曾在团中央所属国家重点网站中青网担任技术负责人期间,参与中国共青团网、中青网建设运维;2005年至今,先后在中国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及下辖辅导员杂志社、少先队小干部杂志社,中国青少年宫协会,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等单位负责新媒体与少年儿童实践教育活动相关工作。
叶俊: 新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新闻学研究室副主任,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新闻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思想理论写作组成员,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员。从事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互联网与青少年发展研究。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央交办项目等20余项。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拔尖人才称号,多次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信息对策奖、全国新闻学青年学者优秀学术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