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年规划发展报告(2023~2024)》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首创的“发展规划蓝皮书”的第三部。围绕实施国家发展规划、重大战略促进财政、货币、产业、价格、就业等政策协同发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优化各类增量资源配置和存量结构调整,对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且深远的意义。本书牢牢把握“四新一高”即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围绕经济增长与扩大内需、改革开放与激发活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能源转型与绿色发展等重要领域,基于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党的二十大报告、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等党和国家重要文献,与时俱进地结合近期有关指导意见、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实施方案等明确的目标和部署,全面跟踪“十四五”前三年特别是2023年以来的规划实施情况,梳理主要政策措施,客观评价进展成效,深入剖析机遇挑战,结合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总结借鉴各方经验,提出改进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本书可为研究和制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五”(2026~2030年)规划建议和纲要提供有益的参考。
李海舰: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长城学者(2011~2016),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经济与产业创新、战略管理与组织创新、公司哲学与思维创新,在《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多项。
张友国: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农业经济系作访问学者。兼任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中国绿色低碳发展问题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减污降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路径与政策、区域协同碳达峰碳中和路径与政策、经济—能源—环境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以及省部级重大重点课题10余项,出版专著4部,主编著作3部,在《经济研究》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曾获胡绳青年学术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一等奖、刘诗白经济学奖、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著作类)。主要代表作有《中国碳排放效率改善途径及其影响——基于区域和产业视角的分析》《区域协同低碳发展路径与政策:溢出-反馈效应的视角》。
李雪松: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数量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长期从事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经济政策效应评估、战略规划与产业升级、数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著有《中国宏观经济模型及经济政策评价》等,主编《发展规划蓝皮书:中国五年规划发展报告》等。发表论文论著200余篇(部)。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奖等省部级奖项60余项。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