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认为,2024年中国经济延续了2023年的复苏态势,总体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但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消费成为主要增长动力、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政策保障有力、外贸结构持续优化。这些特点和特色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在复杂多变环境下实现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
本书强调,中国经济增长仍面临较大挑战。当前经济增长的资本依赖特征明显,资本使用效率仍有提升空间。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使得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者仍以中级教育劳动者为主,人力资本升级受阻抑制人口质量红利释放。人力资本配置效率不高,不利于激励未来的人力资本投资。
本书指出,“十五五”时期要实现经济增长稳定、顺利完成经济增长目标,主要着力点应放在劳动、资本等要素质量提升以及要素配置效率改善上,通过制度变革、体制变革释放改革红利,促进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改进经济增长效率并促进经济潜在增速提升。
本书以翔实的统计数据和实地调查资料为依据,分两大板块,即总报告、区域发展前景报告,分析讨论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十四五”和“十五五”时期经济增长前景,并对中国区域发展前景进行评估,提出政策建议。
总报告分析了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基于乐观和悲观情形对“十五五”时期经济潜在增长率进行预测,探讨了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问题,提出“十五五”时期实现经济增长稳定、顺利完成经济增长目标的相应措施。
区域发展前景报告从指数、分级等方面对中国30个省(区、市)1990~2024年的经济增长、增长潜力、政府效率、人民生活和环境质量五个一级指标进行分析,并对其“十四五”发展前景进行评估。中国经济面临着结构性减速以及复杂的内外部冲击的影响,中国30个省(区、市)的发展前景指数和各一级指标仍延续以往发展格局,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
张自然: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兼城市碳中和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两次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或主要成员参与了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在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参与编撰的《中国经济增长报告》分别获2014年、2015年和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皮书报告奖一等奖,2020年、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皮书报告奖二等奖;2014年和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皮书奖三等奖,2018年、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皮书奖二等奖;专著《中国城市化模式、演进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并被评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2016年十项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成果之一。
楠玉: 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张鹏: 男,汉族,出生于1984年1月,山西长治人,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专项科研项目多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社科重大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等权威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主编出版“中国上市公司蓝皮书”、《改革年代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迁》等专著多部,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奖项。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增长。
张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加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历任宏观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经济增长研究室主任、经济所所长助理、经济所副所长。现被聘任为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广州绿色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和院长。2009年入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候选人。2010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表彰为发展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2017年被中宣部认定为“四个一批”文化名人。主编“中国上市公司蓝皮书”“宏观经济蓝皮书”,主笔《中国经济增长前沿》《中国经济增长前沿Ⅱ》《中国经济增长前沿Ⅲ》。作为第一执笔人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参加和主持了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世界劳工组织等的多项国际合作以及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和国家交办的课题。负责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沿”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研究”等。四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出版专著若干,在《经济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或合作发表了几十篇论文,共计百余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