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薪酬发展报告(2024)》主要汇集了近年来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工资收入分配研究团队及与合作单位共同完成的优秀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时代主题,对我国工资收入分配领域,特别是企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报酬的现状和政策进行了系统总结分析,提出了具有针对性与可行性的政策建议。全书由总报告和四个专题篇组成,共15篇报告。
总报告指出,“十四五”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稳步改善,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收入分配差距总体呈缩小态势。但依然存在劳动报酬占比下降、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较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波动下降、局部收入差距居高不下等问题。因此,应当重点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工薪劳动者劳动报酬持续稳定增长、实施农村农业人口增收计划、多渠道增加居民家庭收入、加快社会保障和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促进困难群体共享发展成果等方面综合施策、系统发力。
政策篇强调,应当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评估机制,完善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和评估细则、提升地方评估效能、统筹发挥多方数据作用以及强化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效应评估;推动国有企业完善工效联动机制、健全工效联动指标体系、优化工资总额单列管理、加强工资分配宏观指导和监督管理;进一步提高劳动者报酬份额,适度降低生产税与个人所得税税率,促进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叠加发力,并充分发挥市场与政府在收入分配中的作用。同时,针对传统行业中“灰色时间”的认定问题、特殊行业中“约定加班”的效力问题,以及新形势下“线上加班”的统计问题,从工作时间认定、加班工资核算等方面提出审理思路和处理建议。
区域篇,评估了吉林省最低工资标准调整状况,分析了上海市民营企业的用工结构与薪酬水平,并报告了山东省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工作情况。数据分析表明,吉林省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有效推动了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者薪资调增,且通过传导机制助力部分劳动者薪酬水平提升,同时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对吉林省企业成本的影响总体可控。上海市民营企业用工规模持续扩大、员工素质快速提升、就业质量明显改善,但仍然存在薪酬水平偏低、招工难留人难、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等发展瓶颈。作为农民工大省,山东省高度重视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通过建立分工协作的议事协调机制、多管齐下的源头治理机制、上下协同的多元共治机制等“六大机制”,在工作满意度、工资支付情况和监控预警平台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行业/群体篇,实证分析了四川省现代装备制造业的人力资源支撑。研究发现,本科及以上学历劳动者占比较小,劳动者技能支撑不足,不同行业的人力资源支撑力存在差异且变化明显;同时,44.4%的行业薪酬吸引力较弱,仪器仪表制造业与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的人工成本相对较大。总体而言,各行业的科创能力有待提升。结合新疆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实际,从绩效工资总量核定机制不断完善的过程入手,以解决改革中各类问题为基础,论证核定机制的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选取典型企业平台代表,对新零工薪酬支付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进一步按照薪酬支付是否依托平台,对新零工经济进行了再分类。
国际篇,解读了近年来国际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归纳分析了缩小工资收入差距的国际实践;梳理了日本最低工资制度的发展历程、现行制度运行的组织管理体制,并分析了日本最低工资标准的变动特征;总结了《美墨加协定》中劳动价值含量条款的内涵与特点,分析了劳动价值含量条款在北美的执行情况与影响以及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影响;展示了部分国家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社平工资差距,以及行业工资差距。其中总结的经验、归纳的实践和提供的数据能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此外,本书还在附录中,首次向社会发布了基于企业薪酬调查形成的部分数字核心产业及数字职业企业从业人员工资价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