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23)

我国在多年的非遗保护实践中,先后形成了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立法保护、生产性保护方式,在创新非遗传承模式、促进非遗积极有效传承、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由于非遗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不同生存状况、不同类别非遗的保护实践各不相同,在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保护范围及主体模糊、生产规模及市场拓展困难等问题。因此,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保护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我国少数民族非遗项目数量众多,代表了民族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回顾和总结我国民族地区非遗保护经验,并进一步探索保护的方式和方法,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繁荣发展,让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以满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23)》由贵阳人文科技学院、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贵州省首批社会科学“学术先锋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先锋号”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研究团队、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承创新研究基地(高等院校)、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酒文化坊有限公司主编,由多彩贵州文化协同创新中心、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贵州民族大学贵州民族科学研究院等多方科研团队共同参与研究并发布。

本书收录了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相关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在《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22)》的基础上,继续对我国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进行了分民族、分地区的统计分析,并结合各类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基本现状,利用文献资料法、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指出了未来少数民族非遗发展的多元化模式和可行性路径。

本书主要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总报告。主要回顾了中国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基本经验,分析目前我国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存在的保护区内建设文化特色不足、民众整体参与度较低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第二部分为区域、民族篇。主要统计果洛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丽江市、西藏自治区等区域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概况,指出在非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发展建议,针对纳西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路径进行探讨和分析。

第三部分为文化生态篇。主要对旅游扰动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居民的影响予以探究,对少数民族非遗传承创新助推乡村振兴所起的作用进行剖析,并基于思南花灯戏唱本进行文化记忆及叙事功能的探讨,为我国少数民族非遗保护提供经验和理论依据。

第四部分为非遗利用篇。主要从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角度切入,深入探讨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广西壮族织锦、松桃苗绣、都匀毛尖茶的“生产性保护”实践,分析传承主体的重要作用。

第五部分为借鉴篇。主要探讨日本传统工艺生产性保护经验,日韩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政策演化以及国外手工艺推动乡村发展的案例,为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和非遗助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第六部分为2022年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事记。叙述2022年我国政府层面和学界层面发生的与少数民族非遗密切相关的重要事件。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