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北京社会管理研究基地、北京社会建设研究院“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课题组2023~2024年度的研究成果,分为总报告、特稿、社会治理篇、民生福祉篇、社会工作篇、养老服务篇六个部分。报告依据北京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资料及课题组成员的观察和调研,分析2023年北京社会建设的主要成就和面临的挑战,对未来的社会建设提出政策建议。
2023年,北京市坚持首善标准,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深化“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基础上,北京市着力提信心、强创新、优功能、促协同、抓治理、惠民生,实现了经济回升向好和社会大局稳定。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弱势群体保障、城市更新等方面不断提质增效,加强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数字化赋能智慧城市建设,推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当前,北京市社会建设在就业、教育、养老等方面仍然面临一些难题和挑战,“大城市病”治理需久久为功,基层社会治理有待完善,公共安全风险依然存在。未来,北京市需要进一步做好民生事业,落实“七有”“五性”要求,聚焦公众诉求,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李君甫: 博士,博士生导师,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北京社会建设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北京社会管理研究基地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社会福利专业委员会委员,劳动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社会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治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乡村振兴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大项目子课题、一般项目及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10余项,主要研究领域为城乡社会学、住房社会学、社会政策(住房政策、教育政策、养老政策、人口政策等)、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
陈锋: 博士,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北京社会管理研究基地秘书长,中国社会学会理事、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城乡基层治理、三农问题与乡村振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一般项目、青年项目等十余项,出版专著《乡村治理的术与道——北镇的田野叙事与阐释》,在CSSCI、SSCI等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咨政报告获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与厅局级决策部门采纳。曾获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北京市第十四届优秀调查研究成果优秀奖、北京市高等教育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民政部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二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青年成果奖等重要奖项。先后入选北京工业大学优秀人才、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市国家治理青年人才、北京社科基金青年学术带头人。
李四平: 博士,研究员,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北京社会管理研究基地理事长,《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北京大学教育研究分会副理事长。
唐军: 男,湖北人,博士,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北京社会管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社会建设研究会会长,北京市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首批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军人才”,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与“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胡建国: 管理学博士,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北京社会管理研究基地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劳动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网络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青年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市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等科研项目;入选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理论界)、北京市社科理论中青年优秀人才“百人工程”、北京市属高校人才强教青年教师“拔尖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