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年是我国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的重要年份。中国经济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中保持稳定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推进,科技创新领域取得新的突破,能源资源供应、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我国的风险治理工作在稳步推进的同时,所面临的风险也呈现复合性、复杂性和跨界性增强的态势,尤其体现在气候变化、安全生产以及社会风险三个方面。
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依然复杂多变、国内结构性周期性问题突出、各领域风险耦合叠加可能性不断增大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面临的风险挑战严峻复杂。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疫情防控平稳转段的背景下,我国不断完善风险治理体制和规章制度,防范化解经济领域重大风险取得新的成效,有力应对极端气象灾害,韧性城市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安全生产领域多措并举,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数智技术在应急管理多场景中得到了深度应用,风险治理国际交流合作往前推进。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球突发新冠疫情后的持续震荡之年,也是落实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年。预防为主的理念转化为各领域风险治理具体行动,使得我国在气候变化、经济发展和安全生产等领域的风险治理水平稳步提高。我国整合设立了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进一步加强灾害应对各方面全过程统筹协调,健全体制机制,完善国家层面重特大灾害救助的工作机制及应急响应措施。全国范围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全面收官,全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基本摸清。面对疫后常态化情境,要稳妥应对疫情风险,积极推动公共卫生风险治理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韧性改造及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建设和社区风险治理实践,提升抵御自然灾害和应对社会风险的能力。积极探索将数智技术与风险治理相结合,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和应对的精准度和效率。同时,中国风险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众等多主体协同治理得到强化,尤其是在京津冀暴雨和积石山地震应急响应行动中,社会力量参与取得显著成效。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变迁,我国依然面临着诸多复杂、叠加的风险因子和严峻挑战。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和历史之变。展望未来,每一个挑战都对中国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这些潜在的诸多复杂而严峻的挑战,我国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加强创新、促进协调、扩大开放,构建起更加完善的风险治理体系,特别是通过建设安全治理共同体、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加强技术治理与风险管控,更好地应对多元风险耦合叠加的新局面,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
朱伟: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研处处长、城市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兼任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理事、全国公共安全基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等。入选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应急管理领域学科带头人,获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公安部科技奖等省部级奖10余项。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20余项,作为主要起草人完成国家和行业标准10余部。
马奔: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风险治理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访问学者(2012~2013)。主要学术兼职为山东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副会长、山东省信访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副会长、山东省应急管理咨询专家,清华大学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中国应急管理50人论坛成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风险治理与应急管理,主持和参与相关课题20余项,发表相关论文60余篇。
张强: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风险治理创新项目实验室主任,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11~2012年)。兼任世界卫生组织学习战略发展顾问组成员、联合国全球志愿发展报告专家顾问组成员、国际应急管理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理事、中国慈善联合会救灾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等。研究领域涉及应急管理、公共政策、志愿服务、非营利组织管理与社会创新等。先后主持及负责国家社科基金、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发表SCI/SSCI/CSSCI论文数十篇,出版中英文学术著作多部。其中《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一书荣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管理学二等奖、第四届行政管理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关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体制及若干问题的研究报告》获北京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钟开斌: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研究院(中欧应急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应急管理、风险治理、国家安全、公共政策。主持国家级课题5项,出版《应急管理十二讲》《应急决策——理论与案例》等专著6部,在International Public Management Journal、Disaster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管理世界》、《政治学研究》、《公共管理学报》、《中国软科学》等报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90余篇,曾获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创新一等奖、教学创新一等奖,所撰写的著作《应急管理十二讲》被评为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好教材。
詹承豫: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公共政策与应急管理系主任,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应急管理与风险治理、统筹发展与安全等。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访问学者。兼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理事。北京市应急管理领域学科带头人(2021),国务院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评估专家组成员,农业农村部农村沼气安全生产专家指导组成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等2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余篇,参与多项国家层面突发事件应对相关立法、安全标准、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北京市等地方政府层面立法、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的起草和修订过程。获工业和信息化部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研究报告类二等奖等。多篇政策报告获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
张海波: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江苏省中安应急管理研究院理事长,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江苏省社会风险管理研究基地)执行主任,南京大学数据智能与交叉创新实验室副主任,CSSCI集刊《风险灾害危机研究》执行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提升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水平研究”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应急管理(危机管理/风险管理)、公共安全、社会治理等。出版著作《中国应急管理:理论、实践、政策》《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治理》《公共安全管理:整合与重构》《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其识别》等。